流域动态  
首页
> 新闻中心 > 流域动态

越城:筑梦幸福河湖 共绘人水和谐新篇章

信息来源:省水利厅网站发布日期:2024-10-08 15:20浏览次数:

近年来,越城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和河长制必须一以贯之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2022年入选浙江省幸福河湖试点县,2023年入选浙江省全域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县,2024年浙东古运河入选浙江省最美家乡河。

项目牵引,抓好幸福工程基础。系统完善流域、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保障水安全。通过袍江片东入曹娥江排涝工程、马山闸强排及配套河道工程和新三江排涝工程等流域防洪排涝工程完成河道治理90.91千米,新建、修复、改造堤防护岸39.77千米,新开河道6.85千米、河道拓浚3.03千米、河道清淤111.02万立方米,新增调蓄湖水域面积79.89万立方米,进一步完善了防洪(潮)减灾体系。抓好全域亲水圈建设,提升水景观。通过镜湖直江和浙东运河文化园等工程,从项目、产业、滨水空间、活动推广等方面,全方位、多维度提出幸福河湖助力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目前城乡亲水圈覆盖率达到93%,省级美丽河湖数量增加到11条,水美乡镇数量增加到12个,水文化载体数量增加到12处。抓好城乡水环境建设,改善水生态。统筹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提升,把握水岸同治理念,加强源头管理,打造生态健康、水清岸绿的清水廊道;强化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开展县级以上河湖健康评估,累计实施越城区水生态治理项目68个,修复面积超1.2万亩;采用“水下森林”水生态修复技术构建自净型水生态系统,37个县控及以上断面达标率100%,蜻蜓池“水下森林”生态修复案例成功入选2023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首批典型案例。

数字引领,推进河湖智慧管理。强化河湖智能监测预警。在全面完成全区水域调查的基础上,完善行洪排涝骨干河道、河道行政交接断面等水位自动监控站、雨量自动监测站、流量监测站点、自动蒸发站等水文基础监测设施和视频监控站点布设;实施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二期,实现全区74 座万方以上山塘和水库实时信息监控全覆盖;新建54 个水位雨量站、47 个水位站,加强雨水情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创新电子巡河模式。引入无人机、AI人工智能识别、卫星遥感等新兴监测感知技术,于全省率先建设智慧巡河GIS 动态监管平台,实现无人机自动巡逻、后台处理全自动化,全方位覆盖巡河盲区,以现代化科技手段高质量推进河湖监管工作;实现预警处置闭环化管理,提高事件发现以及处置效率,提升越城区水利强监管能力。建立综合指挥调度中心。依托水管理平台建设,开发“鉴水安全”“鉴水节约”“鉴水畅通”“水域监管一件事”等河湖管理应用场景,集合视频监控系统、GIS信息系统、网络通讯系统、应急联动系统,构成一个可视可控可指挥的河湖指挥中心,实现集中管控、及时研判、快速响应、统一指挥;通过指挥中心,能够快速汇集各类突发事件信息,并通过视频和移动互联网远程查看现场,增强对突发事件的会商、预警和抢险处置能力,实现灾害的快速抢险指挥。

以人为本,打造宜居宜游亲水环境。打造诗意栖息地。沿浙东运河走向,依照古桥、古亭、古闸等文物遗存,原貌再现“烟雨江南,千帆竞过”古运河形象,配套建设生态河坎、绿地廊道、滨水公园,发展滨水观光农业、亲水露营民宿,形成运河旅游发展带。目前已建设103公里河道岸线滨水绿步道。深挖文旅厚底蕴。持续擦亮以水乡、桥乡、酒乡为特色的越城水文化IP,统筹推进迎恩门水街、上大路、东浦黄酒小镇、浙东运河博物馆等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与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和功能提升,连片打造运河文化、运河记忆、运河艺术集中展示体验地。发展滨水产业。,以浙东运河母亲河沿线滨水经济带为重点,科学有序开放河湖空间,持续做好“水上+岸上”“生态+富民”文章;以浙东古运河滨水绿道、乌篷船等“水+陆”游线串起文化礼堂、滨河商业街、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精品民宿等绿色项目,融合“古城”和“水街”两大品牌,浙东运河文化园、黄酒小镇、迎恩门风情水街等节点地标串珠成链,积极推动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关联产业项目有效融合,不断做强水产业、做大水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