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观潮时节,浩瀚广大、雄壮多姿的涌潮到来时,每每想夸赞两句又突然词穷?不如一起来看看古人咏钱塘江潮的诗词,不仅视角多面,内容还丰富。其中还有治塘治潮的大量诗篇,寄托钱塘江两岸人们的愿望,成为钱塘江潮的千载“历史画卷”和“艺术名片”。
治塘治潮 寄托钱塘江两岸人们的愿望
中国古代诗词中,有着相当程度的人民性和民主性,反映着人民的甘苦和心愿,咏钱塘江潮诗词作品也是这样。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为官时,就关心水利、农业和民生疾苦。友人元稹问白居易:“为问西州罗刹(钱塘江古代别名罗刹江)岸,涛头冲突竟如何?”
白居易作了《寄微之》一首七律作答:“君问西州(杭州古代别称)城下事,醉中叠纸为君书。嵌空石面(石塘堤)剽(防击)罗刹(钱江汹潮),压捺潮头敌子胥。神鬼曾鞭犹不动,波涛虽大欲何如?谁知太守(诗人自己)心相似,抵滞坚顽两有余。”
前面六句,显然是说了修筑江塘的安全,后面二句表示了他“从政”观点的一贯及坚定。(白居易到杭州前40多年的“大历”十年七月,史载有过“杭州海溢”)。
“滔滔钱江水”,一旦发生潮灾为患,也会变成“滴滴灾民泪”。不少古代诗人对此发过感叹,同时表达过“安澜”的愿望:“东海若知明主意(假托于君王),应教斥卤变桑田”(宋·苏轼)。
防治钱塘江潮水为患,关键在建捍海石塘,使之“力障狂澜扶砥柱”,保障一方平安。清代海宁人查慎行(康熙中特赐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著有《敬业堂集》50卷)写有一首《海塘叹》七律;“沙崩岸塌风驾潮,潮头势与城(海宁城)争高。愚公移山或可障,精卫填石诚徒劳。海若东来神鬼泣,尾闾南泄鱼龙逃。邑兴大役官(地方官)乏费,行矣板筑须时操。”表达了他那只有持续不断维修海塘方可奏效和应对修塘时时关心操劳的观点。
近代海宁人朱起凤(著名训诂学家·编纂《辞通》(24卷)上世纪初写有《捍潮》七律:“不是银塘万众修,岂能砥柱镇中流?浪随鲸背高低落,工集鱼鳞(鱼鳞大石塘)上下周。千里封圻资(凭借)保障,百神川渎切怀柔(使“海神”也“归附”了)。桑麻冀卜丰年兆,击壤欢腾薄海讴(海浪也随着“歌唱”)。”这首诗表达了海塘是万众修、修海塘是为了万众之安全和生计的观点。
变异变迁 记载了“观潮胜地”从杭州到海宁(盐官)的变迁
钱塘江潮水的观赏佳地,明代以前在杭州,咏潮诗词因此也多半产生于杭州。
明代嘉靖年“海决”,江道逼至海宁(盐官)城下,在南门城楼上便可看到“海潮落岸,怒涛若雪山驾鳌,雷奔电激”的潮景。
嘉靖年间的海宁籍进士许相卿,就写有《南城楼观潮》七律,明朝初年著名文士高启,也写有《登海昌城楼望海》一首五言古体诗。
到清代道光年,应时良《观潮》七言古体诗中咏道:“江涛汹涌未相似,奇观独让盐官州”(海宁·汉末至宋,海宁曾名盐官县),清阮元《海宁州观潮》中云:“难分龛赭东南路,怕听盐官日夜雷。”
这些反映了“观潮胜地”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