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祖籍太原,出生于河南新郑。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后任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因直言敢谏,得罪权豪,被贬为江州司马,复移忠州刺史。穆宗长庆二年(822)十月至四年(824)五月,任杭州刺史。此后历任太子少傅等职,官至刑部尚书,卒于洛阳。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一首《忆江南》道尽了白居易对杭州钱塘潮和中秋丹桂的难忘情思。
唐时杭州官署设在凤凰山,郡亭又名虚白亭,就建在府署内。那时的钱塘江潮直扑五云山下,白居易常喜欢在郡亭、望江楼等处观潮赋诗。他在诸多观潮诗中再现了钱塘江潮那种气势雄伟、惊心动魄的壮观景象。
他甚至觉得自己在杭州的日子就是随着潮水的来去而度过的,他曾作有一《潮》诗:
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
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白居易一生两次到过杭州。第一次是在少年时期,他在杭州度过了一段漂泊而困窘的生活。第二次到杭州是于长庆二年( 822)出任杭州刺史。在杭州短短的三年任期内,他为解除杭州民众的疾苦而竭心尽力。任职期间,正值杭城连遭大旱成灾,钱塘湖(即西湖)严重堙淤。他深知整治江湖水利对于杭城百姓度过旱灾的重要性,所以白居易在杭州的政绩以兴修水利为最著,其中筑钱堤和疏通六井两项工程尤为后人所称颂。他不顾当地官吏、豪强的反对,率领民众挖去葑田,增高湖堤,提高蓄水量,保障江南运河通航水位,并灌溉良田;疏浚李泌所开六口井,便民汲用;又作《钱塘湖石记》,颁布管理办法,这篇文章是杭州重要的水利文献。钱塘湖堤的成功修筑,大大改善了杭城的农田灌溉状况。
白居易主持修建的这条湖堤,其位置大约在今宝石山东麓向东北延伸至武林门一带,当时人称为“白公堤”。白公堤的筑成不仅有利于农田灌溉,而且发展了城市交通,促进了杭州的繁荣。然而白公堤并非今天的白堤,但后来杭城历代百姓将唐时的白沙堤(或沙堤)—直称为白堤,以表达对白居易这位为民造福的父母官的怀念之情。
长庆四年( 824)五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已期满,奉诏离杭。杭城百姓夹道送别,他在《别州民》一诗中写道: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荒年。
许多年过去,在白居易的官场生涯中,杭州仍然是他最念念不忘的远方:
官历二十政,宦游三十秋。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寄题郡楼兼裴使君》)
他在这个远方留下了一湖清水、一道名堤、六井清泉,和众多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