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名人 | 张夏以身殉职,首建萧山泥石海塘

信息来源:“同一条钱塘江”微信公众号发布日期:2024-11-19 16:26浏览次数:

北宋以前,杭州钱塘江南岸萧山境内的堤塘大多为泥塘、柴塘。吴越国钱镠时始筑捍海石塘,后因积久不治亦难以为固。所以杭州、萧山百姓仍时受汹涌的钱塘江潮的袭击威吓,且受灾惨烈。张夏到浙任转运使后十分重视治水抗潮之事,即置捍江兵士五指挥,计有参加筑塘军士两千余人。专采石修塘,改泥塘、柴塘为泥石塘,并派人加固原有塘堤,分段守护。张夏首建的萧山钱塘江泥石塘共长12里,因此堤塘地处萧山县城之北,所以在萧山历史上又称其为北海塘。江海堤塘由土塘改建为泥石塘为张夏首创,不久就得以推广到各地,在钱塘江乃至全国各处的江海堤塘建筑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据明嘉靖《萧山县志》卷二记载,张夏在一次护堤抢险中,因其船被突如其来的江潮冲没而落入汹涌的江水之中,终无以得救。军士于翌日在坎山沙际发现其遗体。张夏治水惠泽百姓,在一段时间内不仅保护了萧山人民,还保护了绍兴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最终又以身殉职。所以在他去世后,自然受到萧绍百姓,尤其是萧山衙前、长山一带百姓的深切怀念,在民间尊称其为张夏相公。北宋初年,在萧山新林周、长山、坎山三处均建起张相公殿庙以祭。历代以来,新林周张神殿庙会有春、秋两期,谓“春祠秋尝”。

2009年4月1日,萧山区衙前镇新林周村举行了张夏春祭活动,公祭文(盛久远撰)为:

护堤侯张夏相公祭——钱江汹涛曾经肆虐,滔天浊浪、翻江排山,无情吞噬多少生灵、良田,冤魂不绝、阡陌尽毁。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历代百姓泣求上苍、企望神灵庇佑。然日月依旧,潮涌作恶不息,“铁符”、“割股”、“断鳌立报”终于事无济。畅八极之广,旋天地之数,禹通二江五湖、决伊阙沟回陆,变害为益,此乃水利之始崛,其后不辍。宋代以降、景祐伊始,恶潮又起,激荡崩岸,地坼人亡无数。时值萧籍人士,工部郎中张夏自皖返浙杭,任两浙转运使。张夏受命于危难之时,以民为本,殚思极虑,借前人之鉴,不蹈事袭故,始取用块石以固泥塘,开创钱江筑石塘且分段营汛之先河,为民排忧解难,成效显现。萧绍大地一时平安,民殷物阜。宁江侯、护堤侯、静安公、靖江大帝,宋后历朝追封张公不断,为庸吏中之佼佼者也。百姓更是感恩不尽,立祠以祭;张公业绩口碑载道,尤以衙(前)长(山)为甚。善恶忠奸如同冰炭,扬善抑恶、同心同德、倡导和谐,为我中华之传统美德!已丑清明,杭萧衙长各界抚今忆昔,公祭张夏相公,当是共克时艰、转危为机之需,利在现今、惠及后世之举!

萧山民间公祭张夏习俗曾一度中断,1990年后恢复并一直延续至今,这充分表达了萧山民众对历史上这位以身殉职的治水英雄的敬仰之情。现萧山区衙前镇新林周村与吟龙村之间,残存有一段长千余米的当年张夏带领兵士和当地民众修筑的泥石塘遗迹,且保存尚好。旧时,在这里曾种植着万株绿柳,所以又被当地村民称为“万柳塘”。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呼吁,现万柳塘已被列入杭州市文物保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