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为歌,以潮为乐,奏一曲千古绝唱

信息来源:“同一条钱塘江”微信公众号发布日期:2022-08-02 11:29浏览次数:

钱塘江潮诗情浓画意美,是雄壮的诗,是壮丽的画。诗绘声画绘形,不仅描叙潮水的壮观,也记载两岸观潮的风俗习惯。从涌潮未来时的“不知来远近,但见白峨峨”(唐·朱庆余),到涌潮来时的“楼头指顾雪成堆”(宋·苏轼);从“十万军声半夜潮”(唐·李廓)的浩大声势,到“雪浪翻空万马奔”(明·苏平)的视觉震撼。而南宋年间彭孙贻的七言古体《观潮作》,以“人声雷鸣不见海”,真切表达出宋室南渡定都杭州后,观潮之风更推向顶峰的场景。

诗词还记录下“观潮胜地”从杭州到海宁盐官的变迁,钱塘江潮水的观赏佳地,明代以前在杭州,咏潮诗词因此也多半产生于杭州;而清代道光年间,应时良《观潮》中的“江涛汹涌未相似,奇观独让盐官州”,说明“观潮胜地”已“落户”海宁盐官。

面对滔滔潮水,古人不禁好奇潮水从何而来。一些诗词中反映了对江潮成因的不解或迷茫:“天然与禹凿(人工所为),此理遣谁寻?”绝大多数的诗词作者,是怀着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来写潮的。元代张與云:“自是乾坤通气脉,应非神物作波涛。”钱塘江潮除日月引力特别是月球对地球的引潮力之一“共性”外,钱塘江外宽内窄,形成“喇叭口”的独特地形也是个重要原因,也可称是“个性”或“特殊性”。这点,古代诗人中也多少认识到了:“怒势豪声迸海门”,“地卷银山万马奔”(宋·米芾)。

中国古代诗词中,有着相当程度的人民性和民主性,反映着人民的甘苦和心愿。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为官时,就关心水利、农业和民生疾苦。“神鬼曾鞭犹不动,波涛虽大欲何如”,抒写出自己对修筑海塘抵御潮水的壮志(白居易到杭州前40多年史载有过“杭州海溢”)。防治钱塘江潮水为患,关键在建捍海石塘,保障一方平安。近代海宁人朱起凤的“千里封圻资(凭借)保障,百神川渎切怀柔(使“海神”也“归附”了)”表达了海塘是万众修、修海塘是为了万众之安全和生计的观点。

咏钱塘江潮诗词作品不仅寄托了钱塘江两岸人民的美好愿望,也反映了长期与潮水为伴的生活中萌发的“潮精神”。历代钱塘江观潮诗词作品中反映的“潮精神”,既有歌颂猛进、勇敢的“因君(潮)生壮思,万里破长风”(清·彭孙贻),也有劝人惜时的“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宋·苏轼)。钱塘江潮孕育了无数观潮诗章,观潮诗词的流播,为观潮的人们平添了观赏乐趣和美感,又为“潮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