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动态  
首页
> 新闻中心 > 流域动态

钱塘江中塔山坝,塔山坝上安澜塔,安澜塔边衣冠冢

信息来源:“同一条钱塘江”微信公众号发布日期:2022-05-05 16:04浏览次数:

塔山坝位于钱塘江河口北岸,隶属海宁市黄湾镇闸口村。地理坐标为:北纬30°21'48.0",东经120°44'12.0"。塔山坝东为小尖山,这里面海多山,地势略高,塔山坝是钱塘江河口最早的坝。

塔山坝全长600多米,东端为小尖山,西端百余丈有塔山,二山之间原为潮流所经,主槽深达三四十丈。塔山,山高9.2米。《海宁州志稿》载:“塔山,小尖山西小山,俗名塔山,相去百余丈,水底根趾相连,上有塔,故名,两山之间筑石坝其上”。在乾隆36年成书的《南巡盛典》中有塔山石坝图,图上可见标有“塔山”和“御碑亭”字样,御碑亭前有房二进,在石坝前有竹篓做坦水。

在清嘉庆年间成书的《海塘览要》中,塔山石坝被称为尖山石坝并记载:相传为元末明初诚意伯刘基到海宁袁花时选址修筑。

康熙乙未(1715)丙申(1716)间,河口江道由南大门北移,北侧海塘大圮,巡抚徐元梦檄温处道贾扩基修筑,贾扩基令民户出一石,民争取山麓石以应,街巷传言刘青田所筑塔山坝被拆毁。

清康熙末年,邑人礼部尚书陈诜著《海宁县海潮议》,力主恢复塔山坝之说。认为江潮、海潮全归北大门后,先是老盐仓一带受江流、海潮顶出缺,后来顶冲地段又移到二十里亭一带,东西横冲,反复无常。雍正十一年(1733),内大臣户部侍郎海望等奉命到浙查勘海塘,认为塔山坝被毁后,北岸之沙至今有坍无涨,若于冬初水落,将坝照旧堵复,使江水、海潮仍向外行,则北岸护沙可望复涨,自必南坍,水道亦可望南徙。而后副都统隆升于尖山之西文武庵前筑鸡嘴坝一道,以挑回溜。但塔山坝波涛汹涌难以合拢,到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已筑120丈,尚有未堵口门80丈,大学士嵇曾筠奏请停工。

乾隆五年六月巡抚卢焯题报续堵尖山出水口,于二月至闰六月竣工,共堵工程八十丈,用银一万六千一十三两零。十二月铸铁牛四座,分置福宁宫前尖、塔山各一座,新筑石坝中二座。钱氏泰吉游尖山日记:“铁牛二,一在海塘,一在塔山坝飘字号,皆有监造官傅士凤六字”。

乾隆二十七年(1762),三月初三日,弘历命都统努三、额驸福隆安在塔山坝石篓上立标记,以验淤沙增涨尺寸,由浙江巡抚每月专疏、隔月绘图贴说奏报,后又增加海塘工程、沙水动态观测等内容,形成制度,一直延续至清末。此次乾隆巡视海塘后,在塔山坝上还增建御碑亭,立下一石:“上谕,尖山塔山之间旧有石坝,朕今亲临阅视,见其横截海中,直逼大溜,犹河工之挑水,大坝实海塘扼要关键,波涛冲击,保护匪易,但就目下形势而论,或多用竹篓加镶,或改用木柜排砌。固宜随时经理加意防备,如将来涨沙渐远,宜即改筑条石坝,工俾屹然成砥柱之势。庶於北岸海塘永资保障,该督抚等其善体朕意,於可兴工时一面奏请,一面动帑儹修。并勒石塔山以誌永久,钦此”。

乾隆三十年闰二月初六,高宗重幸海宁,阅塔山竹篓坝。奉谕一道纪卷首向导大臣努三遵旨将塔山原建立标记涨沙丈尺,新建立标记涨沙丈尺具奏。奉旨交熊学鹏照新定标记办理。同治九年四月,巡抚杨昌濬在塔山石坝建条石坦水,光绪七年七月维修塔山石坝坦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塔山坝进行了加高、加宽和加固。

塔山坝的作用,在康熙至乾隆年间认为,塔山坝长两百余丈,挑水两千余丈,则可保护塔山坝以西一二十里之内的海塘。而事实上仅有效掩护海宁旧仓以东至坝根一段距离,为坝长四倍光景。

安澜塔位于塔山坝西端,据查明、清史料以及民国《海宁州志稿》,都未发现“安澜塔”一词。现存安澜塔为小型仿木结构实心石塔。六面,残高六层,高约6米,须弥座基石,塔身以条石砌筑,塔檐用条石琢成,并略有升起,六角起翘,瓦楞粗犷,塔顶已残,第二层镌有“民国四年四月穀旦”“永庆安澜”铭文。建筑小巧玲珑,造型美观。1982年2月公布为海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0月,海宁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安澜塔进行了重新拆装和维修,把塔中心长出直径10多公分的树枝清理掉,并清理了周边环境,加装了栏杆。

从塔上铭文可知,此塔为民国四年(1915)重建,为六面七层石塔,全部用一种石料,绍兴羊山石,推测民国重建此塔时未利用前朝塔上石料。塔上每一层都画出了门样,似乎为砖木结构的塔。致和元年(1328年)三月盐官州海岸崩,四月海复溢,诏发军民塞之。《海宁县治》:“初诏天师张嗣成修醮禳之,不验。复诏遣使祷祀造浮屠二百十六,盖用西僧法,谓潮可镇压也,亦不验。至是,以石囤塞之”。雍正年间修筑塔山坝时,已被记载早有塔山。综上推测,安澜塔始建于元致和元年,初名已无从考,最后重建于民国四年,又因塔上有“永庆安澜”铭文,故推测安澜石塔之名由此而来,2013年进行了维修。

海宁市文保所于2013年9月维修安澜塔时,在其西侧30米处发现一个石筑平台,面积约150平方米。平台修建在凹凸不平的塔山岩石上,四周用石块堆筑,北侧石块石质多样,以当地石材为主,间有绍兴羊山石,摆放不甚整齐,山顶岩石距平台面最高处约2.0米。南侧石块石质较单一,为绍兴羊山石,与安澜塔石质相同,高约0.8米。西面被现代乱石块用水泥勾缝围砌,东侧已残缺。平台中间填实黄沙土,再在上面覆盖大小较一致的条石,每块条石大致长130、宽40、厚35厘米,都为羊山石。在平台的转角处,最上面的两块条石用燕尾榫铁锭相连。石筑平台中间的条形石块上发现有零星的石灰物质,疑似当地风俗坟墓中的遗留残物,周边还有凌乱的条形和板形石块,似乎遭受过破坏。

2016年6月,在衣冠冢附近又发现石狮一对,石质与安澜塔、衣冠冢平台石质相同,石狮表情夸张,怒目圆睁、血盆大口,石狮残高约75厘米。应是墓前的石像生,在民国以前石像生具有严格的规制,墓葬前是不符合配享高规格的石像生狮子。又据当地村民回忆,原来这里有7个土坟包,相传这里埋着的是七位因修建海塘失败而跳塘的塘官的衣冠。而村民又不知塔山上还有御碑亭之事。

从衣冠冢平台的石质用料来看,与安澜塔石质较一致,各类志书中也未查到衣冠冢的相关信息。故推测衣冠冢应与现存的安澜塔为同时建筑,是后人为祭奠、纪念古人修建海塘所作出的贡献而建的衣冠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