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守“发展活水”护“幸福之河”深化“河长制”推动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发布日期:2022-11-04

义乌市高标准全面深化“河长制”,上下各级河长不忘初心,信念如磐。在“治、管、护”方面下真功,逐步营造出堤稳、岸绿、水清、景美的水生态环境,让每一条河流都成为市民的“幸福之河”。“河长制”这一举措,成为“义乌治水”的“金钥匙”。

一是全民治水,治出农村新面貌。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城西街道何斯路村位于山区,由于耕地少,交通闭塞,再加上村民们环保意识的缺乏,以前该村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是贫困的山村之一。“河长制”的实施成了该村“涅槃重生”的关键转折点。为守好一方水土,城西街道关停了一批“散乱污”,把梅溪水引进村内池塘,各级河长发挥巡河治河作用,河长既要“下河”治水,更要“上岸”治绿,河道、河水、河岸治理一把抓。同时,引导村民治水护水,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治水带来了“红利”,护水行动带来了小微产业,每年有30多万人次游客慕名来到这个小山村,仅村内门口塘志成湖边的观赏鱼投食点就能为村里增加约3万元的收入。

二是全民管水,管出河湖新生态。河湖既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支撑。赤岸镇地处义南,境内拥有14座水库,保障着义南地区用水安全,吴溪、环溪两条主要河流直接影响着义乌江的水质。为了把赤岸打造成“千年古邑”“丹溪故里”“山水赤岸”,赤岸镇自我加压,在市里巡河工作要求的基础上成倍增加巡查工作,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部署整改。各个村级河长每周开展巡查不少于3次,定期开展河长培训工作会议,严格落实“一河一策”各项制度。推行“河长制”以来,赤岸镇在全面提升环溪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集中力量打造出冯雪峰文化小镇、西海龙山风景区等一批“网红”景点。2021年,累计接待游客18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约210万元。

三是全民护水,谱写治水新篇章。河流的管理保护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河流管理保护,是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明确要求。义乌市分级分段设置县级河长23名,乡级河长45名,村级河长215名,县级河长联系部门24个。聘任“民间河长”46人,“洋河长”31人,各级河长全年累计巡河6000余公里,向世界传播义乌治水声音。同时,积极发挥全民治水合力,向社会各界开放“公众护水”平台,目前已有7.5万人完成注册使用,注册人数和活跃人数均位居金华前列。在各级河长的共同努力下,各级断面水质均稳定在Ⅲ类及以上,水质“省考”连续获得优秀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