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分水江畔的千年分水城

信息来源:同一条钱塘江公众号发布日期:2021-11-06 10:18浏览次数:

分水悬帆就索居,沾巾信宿下桐庐。

青山晚眺桃溪远,红树秋灯草阁虛。

仙洞半空行巨蜡,生香何处满簮裾。

开舟更下神灵雨,烟雾霏霏总袭予。

这是明代文学家汤显祖笔下的分水城。分水一名,源于《太平寰宇记》卷九五中的“取桐庐江中分点为名”。这里地处桐庐、富阳、临安、淳安四县交汇腹地,是桐庐县的副中心。

唐武德四年(621年),析桐庐西北七乡置分水县,治所便在分水镇,三年后废分水县,至如意元年(692年),复置分水,更县名为武盛,神龙元年(705年)复名分水县。如今,分水城里还有一条武盛古街,自建县始,老街就在这里了。一条千年的武盛古街,东起分水江的河埠头,西跨月溪的西泉井,街道南北两侧,巷弄纵横,饱含着浓浓乡土亲情,承载着悠远人文历史。优越的地理位置,滋养出这方土地独特的魅力。

分水镇上有一马岭关卡,东西绵延的马岭在这里形成马鞍形的隘口,关卡便在隘口处,关卡居高临下,势如建瓴,高山夹峙,易守难攻。一条道路经过隘口,古为北上杭嘉湖,南下金衢、江西的一条捷径,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就曾经沿这条路南下金衢。

古往今来,分水是历代文人墨客都爱来一来的,因为这里人杰地灵,才俊辈出。据记载,自南北朝到清朝,分水曾出过42位进士。分水镇,也因此有了“状元故里 进士之乡”的美誉。

唐代杭州地区的第一位状元施肩吾,便是唐睦州时分水县人。唐宪宗元和十五年施肩吾举进士,钦赐状元及第。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率族乘船到达澎湖列岛并在那定居,把大陆的先进生产方式和农业生产技术带到了那里,被后人誉为开发澎湖的先驱者。著有《西山集》十卷、《群仙会真记》五卷等,《全唐诗》收录其190余首诗,是集诗人、道学家、台湾澎湖列岛的第一位民间开拓者于一身的历史传奇人物。

施肩吾秉性忠厚,不善奉承,此际正值宦官专权,朋党倾轧,朝政混乱之时,他深感仕途险恶,不愿在宦海中沉浮。他到江西任上不久就毅然辞官,后到洪州西山修仙学道,走上了一条热爱自然,返璞归真,隐迹山林之路。

施肩吾与分水的五云山有着深厚的情谊,唐元和十年,他曾在这里读书,这里原有“状元坊”“洗砚池”“肩吾及第告身碑”等古迹,但惜岁月易逝,沧海桑田,这些古迹多已毁湮。不过,仍留有一座施肩吾的读书处,两座铜雕,一位是施肩吾,另一位同为分水诗人徐凝。徐凝诗以七绝见长,朴实无华,意境高远,笔墨流畅、自然。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见徐凝题牡丹诗一首,大为赞赏;与颇负诗名的张祜较量诗艺,祜自愧勿如;元稹亦为奖掖。

除了唐代的两位才子,分水这片土地,孕育出代代的“琅琊后人”,宋朝年间从分水走出共计17位进士,其中十六位都是琅琊王氏的后人。他们或真谏善谏诚为国、居官清廉两袖风;或 实心爱民减冗耗、审丁筹贮修学校,这一代又一代的乡贤,他们励精图治、勇于担当,让这片土地,始终闪耀着人文之光。

1969年7月5日,分水江暴发了一场罕见的特大洪灾,洪水瞬间吞噬了桐庐县南堡村,219名村民被夺取宝贵生命,1500亩良田被冲毁,全村只剩下一个灶头、半间屋架、一棵苦楝树。

洪水就是敌人,险情就是命令。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猛兽,一支支抢险突击队在共产党员们的带领下,顶着狂风暴雨,直奔险区。村民王金焕为抢救集体财产,组织群众疏散,三过家门而不入,他一面鼓舞着大家团结战斗,一面上房拆梁掀瓦,将群众送上屋顶。“轰”的一声,巨浪冲倒了房屋,吹走了王金焕,再也没见他浮出水面……

灾后,面对泰山压顶般的自然灾害,南堡人民没有退缩,他们自力更生,重建家园,靠自己的双手实现了“粮食生产一年自给,两年有余,三年建设新南堡”的铮铮誓言。

50多年来,“南堡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桐庐人民勇往直前,改天换地。悠悠的分水江,是柔情的,它的温润,滋养着代代分水儿女,涌现出如施肩吾、徐凝一般的雅士,通过他们的笔触,品味诗画江南;滔滔的分水江,是汹涌的,它的热情,让世人见证了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壮志豪情。

载着诗人的柔、英雄的勇,江水一直在这里流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