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运河的南岸,紧依着四明山的余脉,有一个古老的小镇,名叫丰惠。东有无际的良田,南有万亩的梅林,西有千亩的湖泊,北有十里的后山,青山逶迤成曲线,古运河绕城而过,千百年来,丰惠在岁月里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位于绍兴上虞区东南隅的丰惠,曾为上虞县治之所在。自唐长庆二年置上虞县治始,延至公元1954年,历时1100多年,丰惠始终是上虞一颗闪耀的明珠,被誉为上虞历史文化的宝库。
浙东运河穿丰惠而过,丰惠,因这条运河而兴而传承而新生。浙东运河又名杭甬运河,是我国有记载的先秦时期3条古运河之一。据南宋《嘉泰会稽志》载,西晋永嘉元年,会稽内史贺循利用“山阴故水道”,开辟了自钱塘江至曹娥江的西兴运河,后又东连曹娥江经上虞四十里河过丰惠到通明坝,与姚江沟通,最后进入甬江,直达明州,在镇海注入东海。
在“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的时代,浙东运河上船来纤往,墨客如鲫,上演了一段南北客商、舟来纤往、盛世繁华的运河故事,形成如北宋画家蔡肇所云“三江重复,百怪垂涎,七堰相望,万牛回首”之运河奇特景观。而处于运河畔的丰惠,深受运河的滋养而兴起、发展、繁荣,如明珠般璀璨辉映。古上虞人口不多,曾被拆分,或被会稽或被余姚所兼并,自迁址丰惠后,使虞南虞北紧密相连,经济日趋繁荣,人口不断聚集,上虞这才成为浙东名县。
运河穿越地势开阔平坦的丰惠,这里水流平缓,支流纵横,是绝佳的航道。运河流经丰惠时分成两支,其中一支穿街而过,称为街河。街河是丰惠的母亲河,从古县城西门进东门出,横穿全镇,成为一条主轴线,东西大街、东西小街临河而设,官房民宅沿河而建,百姓枕河而眠。有河必有桥,丰惠的街河古桥,是老丰惠的缩影。在繁华的东西大街的交接处,便是丰惠桥,丰惠这个名字,和这座桥有着解不开的情结。
丰惠桥始建于五代十国的后周显德年间,原名酒务桥。南宋嘉定年间,知县楼杓(biāo)见酒务桥已破败,遂集资重建,邑人感其德,拟更名为德政桥。楼曰:“天以丰岁,加惠我民,事幸而集,予何德焉,以丰惠揭之即可。”遂易名为丰惠桥,上虞县治迁移后,这座小镇亦因桥而得名。
丰惠桥,连接着小镇的昨天和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方便机动车通行,丰惠桥被填埋了踏步,缓了坡度,但拱矢不变,如今仍古迹能觅。站在桥上,凝视着落寞的街河,河面上虽然早已没了来来往往的船只,但这街河里依旧流淌着小镇曾经的故事。
石板幽巷辙迹纵,错落有致;古建筑飞檐峭壁、青砖黛瓦,行走于丰惠古镇,迎面而来的尽是文化气息,举目所见的尽是艺术精品。店铺、作坊傍河而建,通过窗子可以看见雨水淅淅沥沥打在桥头,溅起的雨珠里仿佛折射出这里的风雨辉煌。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其骈文名篇《滕王阁序》中称“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其中提到的孟尝,便是出生于上虞丰惠。他理政有方,是清廉的典范,深得朝廷同僚赞赏。东汉桓帝时,同郡人尚书左丞杨乔曾七次向朝廷上书推荐孟尝,要求朝廷起用。尽管杨乔以死相荐,但由于宦官作梗,朝廷均不予理睬,孟尝最终不被起用,卒于家中,享年70岁。
孟尝的一生,官至合浦太守,也正是他的清廉贤能,“合浦还珠”的典故,至今流芳。对清正廉洁、勤政于民的孟尝,人民不会忘记他的功劳,在故乡丰惠,其家乡曾改名为孟尝乡,他的出生地改名为还珠村,故居旁一古桥亦称还珠桥,以纪念这位清廉的乡贤。
丰惠镇也是英台故里,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祝英台就出生在位于丰惠的祝府。祝英台不是属于那种云鬓花颜、娇婉柔丽的女子,相反却是一位活泼爽朗而略带几分男性气概的闺阁人物。相传祝家的上代曾经数度为朝庭效力,追随大军北伐中原。祝英台的童年时期,经常听到长辈们叙述征战的故事,幼小的心灵中便立下了志愿,要成为一个效命疆场的巾帼英雄。为了弥补她不能驰骋疆场的遗憾,遂说服了父母,女扮男装,顺着这条浙东运河到杭州游学。
相传,阳春三月,在一处风光明媚、杂花丛生的路旁小亭中,祝英台邂逅了也去杭城求学的会稽梁山伯。就此,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开始谱写。千百年来,这个凄美的故事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甚至早已走出国门,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如今,越剧版的《梁祝》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演绎着,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问世,以其优美动人的旋律,更是让梁祝爱情作为中国文化一个美丽的音符,传遍了世界。
山川赋形,文化涵神。凤鸣山上沉淀着魏伯阳的丹道文化,祝家庄始终传唱着梁祝的经典,孟尝的清廉,一代又一代的英雄伟人赋予了丰惠独特的人文气质。转眼千年,因县治的迁移,丰惠饱经风霜,褪去了曾经的繁华,但古城风韵犹存,城市肌理不变,文脉赓续。
漫步古城,遗址、遗迹触目皆是。踩在老街石板上,脚步情不自禁放轻,再放轻,怕惊扰了栖息的古人和厚重的文化。今年2月,浙江启动千年古城复兴计划,丰惠的复兴列入其中,紧锣密鼓展开的试点工作,搅动着宁静的古城,丰惠期待着一次新的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