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河口两岸的潮灾,或由风暴助潮肆虐,堤塘漫溃,或因急溜逼岸,堤塘坍毁,潮水四溢,淹田地、飘庐舍、溺人畜,为祸之烈,触目惊心。海潮入侵以后,不仅淹溺成灾,而且咸潮所到之处,挟带泥沙,掩埋农田,淤塞河道,内河水质变咸,贻害长久,不易消除。
钱塘江河口两岸现存最早的潮灾记录,据《旧唐书·五行志》载:“大历十年(775)七月己未夜,杭州大风,海水翻潮,飘荡州郭五千余家,船千余只,全家陷溺者百余户,死者四百余人。苏、湖、越等州亦然。”从唐武德六年直到1949年前夕的1331年间,有史可稽的潮灾共有183年,平均7.3年有1年。其中唐、宋、元3代47年,平均近16年有1年;明、清及民国时期136年,平均4年多有1年。
钱塘江河口唐代至民国时期潮灾发生年数统计
时 期 | 北岸发生 | 南岸发生 | 两岸同时发生 | 合 计 | ||
合 计 | 其中:特大 | 总 数 | 其中:特大 | |||
唐及五代(618~960) | 1 | 1 | 1 | 1 | 3 | 1 |
宋代(960~1279) | 21 | 5 | 5 | 2 | 31 | 2 |
元代(1279~1368) | 10 | 3 | 13 | |||
明代(1368~1644 | 43 | 18 | 8 | 6 | 69 | 6 |
清代(1644~1911) | 27 | 16 | 8 | 3 | 51 | 3 |
民国时期(1912~1948) | 12 | 1 | 3 | 16 | ||
合 计 | 114 | 44 | 25 | 12 | 183 | 12 |
史志上记述的潮灾史料,对塘、堤漫溃时的潮水位、塘顶高程以及塘身断面等等均无详细记载。从发生灾害的范围看,两岸同时遭灾的计有25年,其中有12年特别严重,涉及到河口两岸沿塘各县。据《宋史·五行志》称:宋元八年(1093)“两浙海风驾潮害民田。”绍熙五年(1194)“七月乙亥,会稽、山阴、萧山、余姚、上虞县大风驾海涛坏堤,伤田稼。”临安府拔木坏舟;海盐咸水暴溢,禾稼尽槁。明代两岸同时发生特大潮灾6次。据《明史·五行志》记载:成化七年(1471)九月,“浙江杭、嘉、湖、绍四府俱海溢,淹田宅人畜无算。”八年、十三年两岸海又大溢。《明史·五行志》又称:万历三年(1575)“六月,杭、嘉、宁、绍四府海涌数丈,没战船、庐舍、人畜不计其数。”十七年(1589)六月,浙江“海沸,杭、嘉、宁、绍、台属县廨宇多圯,碎官民船及战舸,压溺者二百余人”。崇祯元年(1628)“七月壬午,杭、嘉、绍三府海啸,坏民居数万间,溺数万人,海宁、萧山尤甚。”其中成化七年、八年及万历三年、十七年4次海溢,松江府亦遭灾。清代两岸同时发生特大潮灾3次:康熙三年(1664)八月,大风潮冲溃海宁、萧山海塘2580余丈,潮水入城濠,奉贤、南汇、海盐、平湖、山阴、会稽、上虞等县亦均告海溢,或田庐漂没,或禾稼无收。雍正二年(1724)七月,北岸自海宁至上海南汇一线,南岸萧山以至余姚、镇海各县无不由于大风、狂潮而塘堤溃决,淹农田,坏庐舍,北岸咸水曾达桐乡县。再一次为道光十二年(1832)。
钱塘江河口两岸的潮灾,除由于出现强潮或异常风暴,溃塘成灾之外,亦有因深槽变迁,塘基淘刷,堤塘崩坍,海潮入侵成灾。宋嘉定十一年(1218)至十七年、元泰定元年(1324)至致和元年(1328)海宁的潮灾都由此造成。明代在海盐、海宁亦出现同样情况。清同治元年(1682)至四年海宁翁家埠至十堡间,大溜临塘,江床刷深,抢护不及,塘身坍缺,海潮挟泥沙内灌成灾。抗日战争期间(1937~1945)海宁十堡、陈汶港一带海塘坍缺后,咸潮、泥沙内侵成灾,亦复因此。
明天启《海盐县图经》对万历三年(1575)海盐的潮灾曾有具体记述:“五月三十日夜,大风海溢……是夕烈风怒涛,浙、直、闽、广濒海郡县靡不为灾,而盐为甚,今据县报灾之数言之,溺死居民无主而官为之瘗者三百二十人有奇,其为宗戚所收或逐流而逝,葬于鱼腹,而官不闻者不在其数,冲倒民房四千四百间有奇,淹没田禾五千七百六十六顷有奇,为祸之烈如此。”据乾隆《宁志余闻》载海宁教谕赵维寰记崇祯元年(1628)海宁县遭灾的经过:七月“二十三日午后,狂飓猝发,骤雨如注,历二小时不歇,宁城内不通外河,沟一时腾溢,水入市肆有盈尺者,迨至酉刻,传报海啸矣,民登城望见潮头几二丈许,决塘入,沿塘居民不及避,有升屋者,屋且浮,毙;有升树者,树拔,亦毙,尸相枕藉。天明起视,止有一浮屠,浮屠顶亦去矣。县官出勘,漂没者凡四千家,杀人无算。”
据清同治《湖州府志》、光绪《嘉善县志》载:同治二年(1863)海水溢,河水皆咸,田禾多死。江苏巡抚李鸿章收到松江府禀报称水味变咸,说明咸潮影响所及已远到湖州、嘉善、松江一线。可见海塘发生漫溢溃决以后,其受灾区域决不仅局限于沿塘各县。
1949年后,钱塘江河口仍不时受风潮侵扰,或受台风正面袭击,或值天文异常大潮,激起高潮狂浪。60年来,钱塘江海塘经不断维修加固和改造,迄未发生溃决,而支堤、围堤曾有过两次大范围堤毁潮漫的灾情:
1956年8月1日,5612号台风在浙江省象山县登陆后,2日晨,狂风暴雨袭击钱塘江河口两岸,出现小汛时期未有的高潮位,钱塘江海塘在强风、高潮、恶浪的扑击下,塘身附土、土埝有不同程度的冲毁,海宁、海盐石塘有19处塘身条石被风潮掀去3~10皮。支堤的破坏情况远甚于主塘,杭州支堤有四分之三堤身被风潮摧蚀殆尽,有的已夷成平地。北沙支堤在七堡一带缺口3个,七格至翁家埠一段有8.5千米堤身全部冲坍,4千米堤身被冲毁三分之二。余杭下沙乡被风潮冲坍草房591户,淹地2万余亩。南沙支堤河庄至党湾段也遭到严重破坏,新湾以东则夷为平地。上虞解放塘被摧毁400余米。支堤外群众自行圈筑围堤的地区,灾情更为惨重。
1974年8月19日,7413号台风在三门湾登陆,其时适值农历七月朔汛,致使钱塘江河口在杭州闸口以下全线出现有记载以来的最高潮位;余杭七堡为9.49米,海宁盐官为9.09米,海盐澉浦为7.89米,平湖乍浦为6.75米,金山金山嘴为5.93米,南汇芦潮港为5.26米。海盐、乍浦两站实测最大风速为20米每秒,形成了钱塘江河口罕见的高潮大浪,乍浦、海盐一带浪高3~4米。在此高潮大浪侵袭下,北沙支堤出现缺口1处长200米,上虞解放塘和三汇保江塘溃缺3处,堤身基本全毁者5千米,一般损坏者6千米。南北两岸围堤共有缺口76处,堤身基本全毁的长度达56.19千米,一般损坏的长39.7千米;直接被淹田地22.4万亩,咸水灌入内河所影响的田地有35万亩。此次潮灾,围堤缺口段及堤身基本全毁的总长度,相当于1949~1974年所筑围堤总长的五分之一,连同一般损毁的堤长,共占总长的五分之二弱。咸水影响的面积,竟占历年围涂面积的70%,其中淹没土地的面积,占历年围涂面积的二分之一弱。
此外,50年代以来,群众自发圈筑的围堤,堤身断面低窄,常在大潮时漫决坍坏,但受灾面积不大,影响有限。1963年6312、6313号台风进袭萧山时,赭山湾9号坝东、西两侧围堤决口,附近棉田大部被淹。1969年9月6911号台风影响钱塘江河口时,南岸上虞抗美塘被冲开缺口2处,长300米,解放塘也有部分塘身冲坏,海水内侵,淹没农田。1979年8月7910号台风在普陀县境登陆时,平湖、海盐、上虞一带出现高潮大浪,致使海盐围堤冲缺1处,坏堤5千米,淹地1000亩;平湖围堤冲缺4处,计长30米,淹地500亩。南岸上虞七七丘围堤亦溃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