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涝

信息来源:钱塘江中心(钱管局)发布日期:2021-11-02 14:23浏览次数:


钱塘江流域的水患,《吴越春秋》提到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夸下,水旱不调”。具体记述水灾的史料,始见于晋。自晋之后的1684年间,据不完全统计,有记载的洪涝灾害发生年份共有615年,平均2.7年就有一年。其中晋初到隋末平均15.4年有一年;唐及五代平均12.3年有一年;宋代平均2.6年有一年;元、明两代平均1.8年有一年;清代平均1.3年有一年;民国时期平均1.03年有一年。

 

历代洪涝灾害年数统计

时  期

发生洪涝灾害年数*

流域性受灾

大部分或部

分地区受灾

局部受灾

合  计

晋(265~420)


7


7

南北朝(420~589)


15


15

隋(581~618)


1


1

唐(618~907)

1

22

3

26

五代(907~960)


2


2

宋(960~1279)

6

101

17

124

元(1279~1368)


30

5

35

明(1368~1644)

6

126

38

170

清(1644~1911)

4

144

51

199

民国(1912~1948)

1

35


36

合  计

18

483

114

615

*按出现灾害年数统计。

 

钱塘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大多发生在4~7月的梅雨期,据1949~1989年的资料统计,4~7月梅雨成灾的占65.03%;8~9月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占21.86%;春霖及秋、冬季大雨成灾的分别为3.28%和9.83%。

钱塘江的流域性洪涝灾害,自晋代至1949年前,先后有18次,其中唐代1次(830),宋代6次(1028、1061、1183、1200、1210、1222),明代6次(1456、1539、1561、1586、1598、1640),清代4次(1800、1823、1882、1901),民国时期1次(1922)。

洪涝之为害,轻则坏禾稼,重则颗粒无收,圮庐舍、溺人畜。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六月,东阳郡太末(今龙游)、信安(今衢县)、丰安(今浦江)3县大水,漂损居民。唐咸亨四年(673)七月,婺州大雨,山水暴涨,溺死5000余人;元和十一年(816),五月衢州山水害稼,深3丈,毁州廓,溺死100余人。宋崇宁三年(1104),两浙水,杭、越、婺诸州秋苗不收;绍兴十四年(1144)五月十六日,婺州水;十五日,兰溪县水侵县市,十六日中夜水暴至,死者万余人。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桐庐自春至夏,淫雨两月余,五月十七日夜,县城平地涨水两丈许,后街庐舍漂没,民自屋上出人,浮尸、漂物蔽江而下,凡5昼夜方平。当山洪暴发,导致堤塘溃决,平原地区更可殃及邻县。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四月,萧山闻堰西江塘决,近塘庐舍倾刻水深丈余,邻县山阴(今绍兴)亦因之遭大水。民国时期的洪灾,以11年(1922)的水势、灾情最为严重。当年5、6月间,金、衢、绍各属首先发生洪水;7月,新安江、衢江、富春江及支流金华江、浦阳江、曹娥江江水俱涨,沿江各县,无不成灾。金华江洪水曾进入金华城内东市街;通济桥水位达40.7米,江水溢出河床,向两岸纵深漫展,宽达10千米,水天泽国,一片汪洋;衢、婺、武三江两岸300多村镇淹困于洪水中,灾民困居屋脊、树顶,也有连人带屋一起冲没者;富春江河段的桐庐县,7月8日起连雨3日,江水陡高数丈,浮尸蔽江而下,沿江一带农作物悉遭淹没。浦阳江7~9月发生5次洪水,诸暨站最高洪水位14.96米(为有记录以来最高的一次),诸暨县淹田地74万余亩。曹娥江中游的嵊县6月中旬至8月初,山洪暴发7次,其中5次进城,不特溃堤坍屋,淹没禾稼,颗粒无收者比比皆是,人畜漂淹死亡者亦复不少。此后,31年的洪灾虽涉及面也较广,但洪水的发生时间有先后。常山港、衢江先于5月发生洪灾,新安江、江山港、乌溪江、曹娥江是在6月出现洪灾,东阳江、金华江、浦阳江在7月发生洪灾;而总的水势、灾情均小于11年。

1949年后,不断兴建防洪、除涝工程,兴利除害;然而工程的调控能力终究有限,且由于生产的发展,对洪涝灾害更为敏感,灾情记载,也较完整,因之1949~1989年的41年间,除1978年无洪涝灾患记载外,有灾年份有40年,计183次。平均每年发生4.46次。其中全流域遭灾仅1次,大部分或部分地区受灾的131次,局部遭灾的51次。

全流域遭灾的1955年,自6月17日起,全流域普降大雨5天。常山17~22日总降雨466.6毫米,江山18~22日总降雨502毫米,江水猛涨,衢县站20日水位达67.56米,金华站21日水位为40.68米,兰溪站水位35.35米,建德站22日水位31.24米,桐庐芦茨埠站最高水位达22.58米,该站出现钱塘江有记载以来的最大洪峰流量2.9万立方米每秒,浦阳江、曹娥江洪水位也均超过警戒水位。这次洪水正值农历五月朔汛,下有潮汐顶托,洪水宣泄不畅,向两岸泛滥,造成严重的洪灾,淹田200余万亩,死亡人数仅龙游与衢县即达124人。江山、龙游、衢县、汤溪、金华、义乌、兰溪、遂安、建德、桐庐、富阳县城均被水淹2~3天,水深处竟可行船。浙赣铁路在江山、龙游、苏溪等段被冲毁3千米余。

1969年6月23日至7月2日间,流域内大部分地区降暴雨,次雨量在100毫米以上的3次,接着7月4~6日流域内又降暴雨,暴雨中心在黄山山脉南麓和浙西山区,分水江流域24小时面平均雨量达185.2毫米,3日面平均雨量为229.3毫米,导致山洪暴发,上游临安县冲垮山塘水库129座,洪水汹涌直下,7月5日五里亭调查洪峰流量11300立方米每秒,是分水江有记载以来的最大洪水(习称1969年“7·5洪水”),两岸均成泽国,田地、房舍、树木、人畜被毁。桐庐印渚公社南堡大队受灾最重,全队被夷为平地,淹死219人;新安江上游歙县灾情次重。流域内共淹田地123万亩,毁屋4万余间,死805人。

因台风暴雨而使浦阳江、曹娥江流域发生大洪水成灾的有1956年8月1~2日的5612号台风、1962年9月3~7日的6214号台风、1981年8月31日至9月3日的8114号台风等。其中1956年的台风曾使诸暨县堤防多处溃决,铁道冲毁,死77人,农田受灾12.2万亩,沙淤7000余亩,嵊县死37人,淹田地14万亩,冲淤田地7000余亩。1962年的6214号台风暴雨,新昌、嵊县、诸暨3县大小堤防决口,淹田近30万亩,倒屋3431间,死30人。

1949年后,积极采取措施,不断增强防洪治涝能力,虽然洪水的出现次数增加,但受灾范围与灾情均在逐步缩小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