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治理开发历史悠久,代不乏人。兹将功绩卓著且已去世的主要人物,依生年先后排序,除记述里籍、字号及主要职务、著述等外,概举其与钱塘江有关的主要事迹。
王 充
王充(27~约97),字仲任,上虞人。东汉建武年间求学于京师太学,曾任郡功曹、治中,后辞官回家,专心撰述。他除解释地面蒸发、行云、降雨的水循环现象等外,还分析阐述潮汐现象和钱塘江涌潮的形成:“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小大满损不齐同。”“其发海中之时,漾驰而已,入三江之中,殆小浅狭,水激沸起,故腾为涛。”并指出“溪谷之深,流者安详;浅多沙石,激扬为濑。”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从天文、地理两方面解释涌潮现象。主要著作有《论衡》85篇,现存84篇。
马 臻
马臻(生卒年不详),字叔荐,茂陵(在今陕西兴平)人。东汉永和五年(140)任会稽太守时,创筑镜湖(又名长湖、鉴湖),西起夏履江,东至曹娥江,周358里,灌田9000余顷。湖高田丈余,田高海丈余。水少则泄湖水灌田;水多则泄田水入海。山阴(今越城区、绍兴县和上虞县境)一带农田旱涝无忧,成为江南鱼米之乡。马臻筑镜湖触犯地主、豪绅利益,遭诬陷,被朝廷罢官处死。百姓感其功德,葬他于镜湖之畔,并塑象立庙。宋嘉祐四年(1059),敕封为“利济王”。镜湖虽已湮废近千年,马臻庙、墓至今仍存。
贺 循
贺循(260~319),字彦先,山阴人。举秀才,历任阳羡、武康令,处理政事以宽惠为本。后授吴国内史、军咨祭酒。东晋建武(317~318)时拜为太常,朝廷有疑难事,皆向他咨询。贺循曾主持疏凿山阴至永兴(今萧山)段水道,灌溉农田,是钱塘江流域继《越绝书》所载山阴故水道之后较大的一项运渠工程,后成为浙东运河的一部分,至今不废。死后赠司空,谥号穆。著有《会稽记》及文集等。
吕季重
吕季重(生卒年不详),河东(今山西)人。唐乾符至文德(874~888)间任歙州剌史时,因歙县东南练江车轮湾水急、湾险,河床岩石裸露,常有覆船事故,以俸资募工疏凿滩礁,船只得以安全航行。人感其恩德,称该河段为吕公滩。是迄今所知钱塘江水系最早疏凿航道者。
徐 镃
徐镃(?~903),武成(今武义)人。20岁时即以才识兼得,被任为仓部员外郎,后累官至仓部、兵部侍郎。告老回乡后,鉴于清溪河道淤沙高积,洪水时灾及两岸,干旱季节水又潜行沙下,无法灌田,在今珠门村至仓部堰村间河道沙下用块石垒建潜涵18条,形如竹枝,上铺石板,凝泥封顶,集山涧沙砾层下水流汇入地下主瀛。溪面虽涸,而瀛水常流。水从仓部堰村溪底引出,修建明渠至官田村,灌溉农田2000余亩,并供刘宅、杨村一带人畜饮水,是钱塘江流域见于记载兴建最早的潜涵。乡人感戴其功绩,以仓部为堰名,仓部堰为村名,并在村中建庙立碑纪念。
钱 镠
钱镠(852~932),字具美,临安人。唐乾符初受募为偏将,因军功先后授镇海等军节度使,梁开平元年(907)封吴越王,龙德三年(923)称吴越国王。开平四年(910)江潮汹涌,危及杭州塘岸,在他主持下先在候潮门、通江门一带筑土塘御潮,不成,又编竹笼长数十丈,内填块石,层层叠起,创建竹笼石塘,塘岸得以稳固。竹笼石塘的建成,是钱塘江海塘由土塘发展到石塘的重要转折。钱镠还疏通杭州城内、外运河,并建浙江、龙山两闸(一说在钱氏掌权时期),以沟通钱塘江。又疏浚杭州西湖、越州鉴湖,并引西湖水入城内运河,促进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填平钱塘江中的罗刹石,确保航运安全。发展对外海运,使杭州成为当时我国东南的大都会。
燕 肃
燕肃(961~1040),字穆之,一作仲穆,益都(在今山东)人。宋淳化间进士,历任知县、知州,后官至礼部侍郎。在按察岭南和任职越、明等州时,曾长期观察潮汐,最后在明州绘《海潮图》、著《海潮论》。他认为钱塘江涌潮的产生,是由于水“下有沙氵单,南北亘连,隔碍洪波,蹙遏潮势。夫月离震、兑,他潮已生。惟浙江潮水不同,月经乾、巽,潮来已半,浊浪堆滞,后水益来,于是溢于沙氵单,猛怒顿涌,声势激射,故起而为涛耳,非江山浅逼使之然也。”强调了沙氵单的作用。
张 夏
张夏(生卒年不详),字伯起,雍丘(在今河南杞县)人。宋太平兴国至至道(977~997)年间进士,天圣间为太常博士,后迁开封府推官、泗州知州。景祐(1034~1038)年间以工部郎中任两浙转运使。当时杭州一带海塘,多为柴塘,柴易腐,不耐久,特置捍江兵5指挥,专门采石修塘,并创筑直立式石塘12里,为钱塘江建立修塘组织和修建重力式石塘的开端。后人怀念其筑塘功绩,曾建祠纪念。
苏 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山(四川)人。宋嘉祐间进士,曾任杭州通判,密、徐、湖、杭、颖等州知州,官至礼部尚书。知杭州时,鉴于当时浮山屹峙江中,江水、潮流下注、上溯,激射回漩成险,所坏船只不可胜数。为利航运,议自浮山上游富阳石门起,沿山开凿运河至龙山大慈浦,再凿岭、浚河到龙山运河,以避浮山之险,因调离杭州未行。在杭州任内,以西湖、六井、城河均年久失浚,集民力浚西湖,筑长堤;浚六井,利民用;浚茅山河、盐桥河,通漕河;造堰闸,以利湖水蓄泄。著有《东坡集》行世,集中有《乞相度开石门河状》、《乞开杭州西湖状》、《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等。
张应麒
张应麒(?~1166),或作应麟,字瑞伯,淮南人。宋乾道元年(1165)任西安县(今衢县)县丞,职司水利。为拦引乌溪江水灌溉下游10万余亩农田,在黄荆滩兴筑石室堰。二年堰将成,适遇山水暴涨,堰危殆,传说应麒策马江边,仰天而叹:“吾心尽计穷,无能为矣!”冲入江中而殁。不久,水势渐减,堰得不坏。堰水除灌溉外,还引入城内供民用。淳熙二年(1175),朝廷追赠为光禄寺少卿。乡民感其恩德,在堰旁立张公祠奉祀。
顾 冲
顾冲(生卒年不详),钱塘人。南宋淳熙九年(1182)任萧山县令,县内崇化等9乡乡民因用湘湖水灌溉农田的先后多少,屡起纠纷,虽经绍兴二十八年(1158,一说乾道中)县丞赵善济定出《均水法》,按序定量放水,但许贤乡因地处各乡的旁尾,对用水仍有争执。冲察勘各乡地势,听取各方意见后,提出适当削减8乡供水量,增加许贤乡用水,得到各方认同。淳熙十一年(1184)订定《湘湖均水约束记》,刻石立碑,以示遵守。对占湖为田者,除勒令退田还湖外,还给以处分。在任期间,境内的水利工程,无不兴复。著有《水利事迹》。
袁 甫
袁甫(生卒年不详),字广微,号蒙斋,鄞县人。南宋嘉定七年(1214)进士第一,历任秘书省正字、秘书郎、提举江东常平、提点刑狱等,官至权兵部尚书兼吏部尚书。嘉定十七年(1224)任江南东路郡守时,歙县城南龙井山麓旧为蓄水缓流所建梁、栅,因水流湍急,荡决废坏,议改垒石为坝,但未及兴役,迁调离职,遂将已集钱款留交继任者。绍定二年(1229)又被调回指挥江东(江南东路),令本州推官赵希塑伐石兴筑渔梁坝,18层,阔3丈,高1.5丈,横亘60丈。竣工后,拨钱5000缗购田,收租谷备作岁修。从此水有所蓄,流得以缓,既利歙城防火,又利灌溉,至今屹立于练江中流。著有《江东荒政录》、《蒙斋集》等。
叶 恒
叶恒(生卒年不详),字敬常,鄞县人。元国子生,惠宗至元元年(1335)任余姚州判,后官至江苏盐城府尹。大德(1297~1307)间姚北堤岸坍溃严重,八乡之地多坍沦入海,至元四年(1338)所筑新堤,未满两月即坏。叶恒亲临现场察勘,与民共议,按田亩出谷米,先疏河渠,修复废湖,通运石水路,修复坍坏的石塘,并改土塘为桩基条石叠砌塘。至正元年(1341)堤成,计长2121丈。自此,余姚近百年无海患,乡人为之立庙纪念。其子叶晋辑有《海堤录》,已佚。现存其孙叶翼辑《余姚海堤集》4卷。
杨 瑄
杨瑄(1425~1478),字廷献,丰城(在江西)人。明景泰(1450~1456)间进士,官至御史,成化间任浙江按察副使、按察使。成化十三年(1477),杨瑄认为海盐石塘损坏,系叠砌直立激潮所致,因仿王安石在鄞县筑法,改塘为陂陀形。先打木桩护脚,贴桩置横石为枕,然后用竖石斜砌,并堆碎石于内支垫,共筑塘2300丈,为钱塘江海塘改直立式为斜坡式的率先尝试。在任期间,还修建定海(今镇海)后海塘;奏请疏浚杭州西湖及城河,并开涌金水门,引湖水入城河,出清湖闸,灌溉仁和一带农田。工未竣,人已离世。海盐人民怀念其筑塘功绩,曾建庙纪念。
戴 琥
戴琥(生卒年不详),字廷节,浮梁(在江西)人。明景泰间举人,成化九年(1473)由南台御史出任绍兴知府。时值鉴湖废,水道堙,山(阴)会(稽)萧(山)平原灾患频发。为治水患,考察绍兴府全境河流、地势,然后拓宽玉山斗门和碛堰山口门,又筑麻溪坝、堤塘,并建成新灶、柘林等6闸以泄西小江、麻溪、湘湖之水,使畅其流。还将以农事为主、兼顾航运的水位调控原则,刻成山会水则碑,连同水则置于城内,使山会萧平原内河水位得到合理、统一的管理。离任前,于成化十八年(1482)将府境内地理形势和江河源流、支派演变写成专文,连同府境八县主要山川、城池、堰闸图刻碑立于府署,提供后任了解。文原无题,因系戴琥所撰,且言水利事,故后人称之为《绍兴府水利图记》,并称碑为戴琥水利碑,现存绍兴禹陵。
汤绍恩
汤绍恩(生卒年不详),字汝承,安岳(在四川)人。明嘉靖间进士,嘉靖十四年(1535)由户部郎中出知德安府,同年移守绍兴,后官至山东右布政使。甫任绍兴知府时,鉴于山会萧平原内水皆汇于三江口入海,由于口门常遭沙积,宣泄不畅,历来不得不采用决塘放水,既碍抗旱,又苦修筑。他为此勘至三江口,见有两山对峙,认定下有石基,决定在此建闸。十五年(1536)七月开工,次年建成。闸长30余丈,以孔数适符28星宿数,故称应宿闸,即三江闸。又在闸左、右兴建石塘400丈,闸内再建泾、撞塘,平水3闸,以为备闸。此外,又在闸上游右侧和绍兴城内各立一石水则,以作启闭标准。闸成后,3县农田得以减轻旱、涝灾患,人民感其功绩,先后在三江闸侧和绍兴城内各建立汤公祠以为纪念。
黄光升
黄光升(1507~1586),字明举,号葵峰,晋江(在福建)人。明嘉靖间进士,历任浙江佥事、兵部侍郎,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在浙江任佥事期间,适值海盐石塘屡筑屡坏,他总结前人筑塘的经验教训,精心讲究塘基处理和条石纵横叠砌方法,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在海盐创筑五纵五横鱼鳞石塘,取得成效。此后,明、清两代均按其砌筑原则修建石塘,是钱塘江海塘工程建筑技术上的一项突破。此外,他还将海盐海塘按《千字文》字序编号、分段,这一措施清代被扩大用于南、北两岸。建塘时所写《筑塘说》,至今犹存。
刘光复
刘光复(生卒年不详),字贞一,号见初,青阳(在安徽)人。明万历间进士,万历二十六年(1598)任诸暨县知县,先后3任,历时8年。后授御史、光禄寺丞。初到诸暨的第二年,适值诸暨暴雨成灾,庐舍冲毁,居民流离失所,于是亲勘七十二湖,深入调查沿江地势、水势、埂情、民情,提出《疏通水利条陈》。根据不同情势,采用不同治策:除清障、疏江、培埂外,或撤堤防以分杀水势;或留荡畈以资调节;或禁筑埂以畅水流。小水不使入畈,大水任其过田,从而使诸暨仓实人和。在治水过程中,县一级官吏明确分工,分段落实责任,农隙督筑,水至督救,立为永规。还建立管理组织,制订规章条例;全面丈量堤埂、田亩,落实工、费负担,健全责任制,从严治水。后将条陈、申文以及各埂丈尺、田亩等汇编成《经野规略》一书计3卷,流传至今,后人视为“治谱”、“成规”。
俞 卿
俞卿(生卒年不详),字恕庵,号元公,陆凉(在云南)人。清康熙间举人,五十一年(1712)由兵部侍郎出任绍兴知府,适遇飓风暴潮侵袭山阴,海塘溃毁,即亲临现场勘查,抢筑土塘30余里。次年秋潮又溃,随后风潮又坏会稽、上虞、萧山海塘,俞卿以土塘不能历久,先后改筑石塘,自五十二年至六十一年(1713~1722年),共筑石塘40余里又5000余丈,土塘1.10万余丈。他提出“海塘一日不可不修,一处不可不固”,还认为河道犹人之血脉,淤滞成病,疏通则健。五十四年(1715),下令尽撤城内河道上的所有水阁,以利通航,并撰禁造城河水阁文,刻石立碑。他在任内还修筑麻溪坝、山西闸、禹庙,改建斗门老闸等。后人将他与戴琥、汤绍恩合称为绍兴水利史上的著名3公。
陈 诜
陈诜(1642~1722),字叔大,号实斋,海宁人。清康熙间举人,曾授中书舍人等职,后任贵州、湖北巡抚,官至工部、礼部尚书。陈诜指出:海宁的潮有自东而西,止一潮头;亦有分为南、北两潮,有并进,有先后,亦有南潮趋北,两潮搏击为害。他还认为:潮的变化,是淤沙所致;而沙的变迁,实潮致之,最早指出海宁涌潮和沙洲的变化及相互关系。并提出“施治”之策,主张筑塔山坝使潮南冲中小门,则北岸海塘可以相安无事。陈诜著述较多,有《海宁县海潮议》等。
朱 轼
朱轼(1665~1736),字若瞻,号可亭,高安(在江西)人。清康熙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浙江巡抚、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康熙五十六年至五十九年(1717~1720)任浙江巡抚期间,正值钱塘江河口江槽改迁北大门,夏盖山之北又出现中沙,潮蚀两岸,海宁、上虞海塘先后告急。朱轼在海宁先浚备塘河,然后创筑以木柜贮碎石为塘基的大石塘和高达塘身之半的坦水,继而在普儿兜筑鱼鳞塘500丈,开清代大规模建鱼鳞塘的先河。另外又开挖中小门引河,在上虞修建条块石塘,使险情得到初步缓解。他还认为海患频仍,应设专员负责岁修,以保永固,经奏准设海防同知专职管理海塘,为清代设专官的先例。雍正二年(1724),江、浙发生严重潮灾,朝廷派他到华亭(今金山、奉贤一带)、海宁、余姚一带商议修筑海塘方略,当时余姚的榆柳塘和华亭、海宁等石塘,都在他定议以后动工修建。十三年(1735)复因浙江经办海塘各员意见参差,清廷认为朱轼谙练塘工,再次派他来浙稽查、总理海塘事务,但未抵任又被召还。
嵇曾筠
嵇曾筠(1670~1739),字松友,号礼斋,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康熙间进士,历任河南、山东及江南河道总督、总理浙江海塘工程事务兼浙江巡抚、总督等职。嵇曾筠治黄多年,以善用引河杀险、筑坝制溜著称。雍正十三年(1735)调浙总理海塘工程事务后,首先择险修砌石塘、修补坦水、加镶柴塘、帮筑里戗等以巩固旧塘,并将海宁的一段绕城险塘改建成鱼鳞石塘505丈,并筑随塘坦水。随又建海宁城东、西的鱼鳞石塘6000余丈,虽未及在他离任前完成,但已为海宁建成永久性的一线海塘奠定基础。嵇曾筠建的鱼鳞石塘,制式更为完善,成为以后修筑钱塘江强潮地段海塘的模式,一直沿用到民国初期。此外,他还以《千字文》字序统编仁和至平湖4县柴、石各塘塘号,以利管理,组建运石船队,并建立一系列管理章程、纪律,使工程质量得以提高,海塘得以稳固。
李 卫
李卫(1686~1738),字又玠,铜山(今安徽徐州)人。清康熙朝捐资为兵部员外郎,后历任云南布政使,浙江巡抚、总督,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在雍正四年至八年(1726~1730)任浙江巡抚、总督期间,海宁自翁家埠至尖山间的近百里海塘,全线临江,于是在险要塘段抢筑乱石塘、柴塘近2300丈,并修建柴盘头挑溜,缓和了危急形势,且为进一步修筑永久性的鱼鳞石塘取得缓冲时间。随又设塘兵200名及千、把总等员弁分驻沿塘,常年修护,清代在钱塘江海塘设置营汛管理组织即自此始。六年(1728)奉令节制江南7府5州后,还亲查议松江海塘修筑。调任直隶总督后,于十一年(1733)奉命会同内大臣海望来浙通盘相度海塘形势,筹划修筑事宜,提出修复塔山坝,兴建土备塘,以及可垂永久的大石塘、坦水,设置海防道,扩大营汛兵丁人员等措施,经奏报清廷同意后,一一付诸实施,使北岸海塘的管理得到加强。
庄有恭
庄有恭(1713~1767),字容可,号滋圃,番禺(广东广州)人。清乾隆朝进士第一名。历任江苏、浙江、福建巡抚。乾隆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759~1762)任浙江巡抚时,钱塘江河口江槽在中小门安流十二年后,于数月之内改奔北大门。当时海宁沿江近4000丈柴塘已停修十余年,石塘坦水亦因淤沙而未建,骤然告急,形势紧迫。庄有恭积极准备柴料,镶修柴塘;安排竹笼、条石修建坦水;并帮筑高厚附塘土堰,彻底改建危殆旧塘;工按轻重缓急,井然有序。调任江苏巡抚后,高宗弘历仍要浙江巡抚与庄有恭会办浙江海塘事务,直到他进都供职为止。
连仲愚
连仲愚(1805~1874),字乐川,上虞人。清道光间秀才,候选训导。三十年(1850),上虞百沥海塘前江塘决口17处,布政使汪本铨以库银令知县转交连仲愚主持修复。咸丰三年(1853),百沥海塘又出险,亦由连仲愚负责抢修。自是前后20年,他奔波于前江、后海两塘之间,抢险7次,堵缺22处,创修王公沙塘3600丈,以及百沥海塘的柴、石塘工。同治四年(1865),创立群众性的海塘管理组织众擎会,在孙家渡建捍海楼作为管理聚会、堆集塘工器材之所,又带头捐田40亩,乡里筹集170亩,以为海塘管理经费。他还根据修塘经历及经验,撰成《上虞塘工纪略》4卷,流传至今。
林大同
林大同(1880~1936),原名祖同,字同庄,瑞安人。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土木工程科毕业。历任浙江水利委员会技正兼主任、钱塘江工程局局长、钱塘江塘岸工程处处长兼代浙江省水利局局长等职。在民国4年(1915)组建浙江水利委员会之初,除制订各项章则外,首先成立3个测量队,测量曹娥、浦阳等江,并拟就治理、疏浚计划。20年(1931)任钱塘江塘岸工程处处长、兼代水利局局长期间,兴建海宁险塘砌石护坡4段,续办整理钱塘江江岸工程,在杭州清泰门外抛筑挑水潜坝5座,固滩护岸。
李仪祉
李仪祉(1882~1938),原名协,字宜之,蒲城(在陕西)人。宣统元年(1909)京师大学堂毕业后,留学德国,回国后曾任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教授,西北大学校长,陕西省水利局局长,建设厅厅长,华北、黄河、导淮等水利委员会委员长、总工程师,浙江省建设厅顾问等职。李仪祉的一生除为我国培养大批水利科技人员外,还悉心研究近代水利科学技术,结合我国水利遗产,为黄、淮等河的治理开发提出一系列导治意见、计划报告等。并主持兴建泾惠等渠。民国18~19年(1929~1930)兼任浙江省建设厅顾问期间,亲勘海塘险工,指出旧塘的病源,提出补强加固及改建新塘的方案。同时,对杭州附郭及城内航道的整理,也提出研究意见。撰写的《对于改良杭海段塘工之意见》一文,获中国水利工程学会首届“耕砚论文奖”牌。
张自立
张自立(1895~1977),字若岩,湖南安化人。美国伊里诺斯大学铁路土木系毕业。回国后历任京绥铁路、顺直水利委员会、汉口水电公司工程师,建设委员会水利处副处长,浙江省水利局局长兼总工程师,并曾兼任中国水利工程学会总干事;后又任浙赣铁路局代理局长、局长。1949年后,先后任浙江大学、同济大学教授。在民国21~25年(1932~1936)担任浙江省水利局局长兼总工程师期间,擘划经营浙江水利,备为周详。首次提出钱塘江的治本意见:上游建筑拦洪堰坝,中游施行护岸及防洪工程,下游缩狭过阔江面,认为治理钱塘江应以下游为始。他积极开展各项观测、测量工作,为兴建工程提供翔实数据。先后主持续办整理钱塘江河口江岸工程,新建汲水站4座提取江水灌溉两岸农田,新建北岸海塘的阶面、弧面砌石护坡近870米,新建西兴义渡码头1座。还提出整理闸口至三廊庙间江岸工程、整理衢县3堰灌溉工程、整理诸暨白塔湖、东泌湖防潦及灌溉工程、曹娥江防洪工程等计划。在任时,除主持编纂《浙江省水利局总报告》外,还撰有《统一水政之商榷》、《整理钱塘江之意见》等论文多篇。
徐世大
徐世大(1895~1974),字行健,绍兴人。民国6年(1917)毕业于北洋大学,后赴美深造,26年又赴欧洲考察水利。16~19年,先后任浙江省建设厅视察、技正,浙江省钱塘江工程局总工程师、兼代局长,浙江省水利局工务处长兼副总工程师等职。后任华北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海河工程局局长,北洋大学、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厦门大学、台湾大学等院校教授。37年9月至38年3月任浙江省钱塘江海塘工程局局长。在浙江工作时,积极提出改进钱塘江海塘管理和工程建设的意见。延聘严恺等专家为顾问,并在其主持下,改进护坡结构,完成海宁陈汶港干砌预制混凝土块斜坡塘设计,开始招工兴建。撰有《钱塘江水利问题》,认为钱塘江的治理开发,应以开发水力、整理水道(河口段)、保护塘岸为主题,并提出各项具体意见。
冯 旦
冯旦(1896~1967),江苏如皋人。毕业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民国29~38年(1940~1949)任经济部、水利委员会、水利部驻赣闽浙区视察工程师,并于35年兼任浙江省海塘紧急抢修临时工程处总工程师,抢修工程结束后,任钱塘江海塘工程局副总工程师兼工程处长至36年。抗日战争时,钱塘江海塘疏于修护,多处坍溃成缺,咸潮侵入杭嘉湖平原,情况危急。抗日战争胜利后,经冯旦积极向水利部反映实情,请得抢修经费。并主持抢修,水利部以其抢修海塘功绩卓著,特颁给金质水利勋章。1949年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农田水利处处长、中央水利部技术专员等职。在浙江期间,曾与孙寿培合撰《对于修复浙江海塘工程之研讨》一文,刊于《水利》月刊。
茅以升
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江苏镇江人。民国5年(1916)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6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桥梁专业硕士,8年获卡利基—梅隆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河海工科大学、北洋大学、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等院校教授、院长、校长,江苏水利局、钱塘江海塘工程局局长,钱塘江桥工程处、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等。1949年后,历任交通大学校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等职。并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他长期从事工程教育和桥梁、水利工程工作,主持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的钱塘江大桥,为抗日战争疏运军民、抢救物资作出贡献。30年,中国工程师学会特授予名誉奖章。在钱塘江海塘工程局任职时,邀请中外专家视察研究海塘修筑技术,并积极主张整治钱塘江河口江道,以为治本之策。
汪胡桢
汪胡桢(1897~1989),字干夫,嘉兴人。民国6年(1917)毕业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2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教授,钱塘江海塘工程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等职。1949年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副部长、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和黄河三门峡水库工程局总工程师、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院长、水利部顾问,并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为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奋斗了一生,黄河、长江、淮河、运河、钱塘江全留有他的足迹。在钱塘江海塘工程局任职期间,主持日常工作,延聘各方人才,为巩固海塘献策、出力,为整治河口提出规划、设计。他申请利用联合国救济总署的物资设备,采用机械化施工,修复、加固海宁等地区的溃塘、险塘,修筑盘头、丁坝,挑溜护塘。当时有人认为抛坝以后海塘可以缓筑,他针对性地提出抛筑挑水坝与加固海塘缺一不可的意见。此外,还长期主持中国水利学会会务工作,主编出版会刊《水利》。一生撰述宏富,除主编《中国工程师手册》等工具书外,还有专著多种及《钱塘江海塘沿革史略》、《钱塘江丁坝设计之检讨》、《挑水坝与海塘缺一不可论》等论文多篇。
董开章
董开章(1897~1991),字继亮,嵊县人。民国9年(1920)毕业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曾任浙江省水利局工程师、工程科长、副总工程师,华北水利委员会专门委员,福建沙溪工程处副处长兼副总工程师,钱塘江海塘工程局工程处长等职,1949年后,曾任浙江省水利局、浙江省水利厅、水利电力厅及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在浙江任职期间,先后主持萧山闻堰海塘抛石护脚与潜坝挑溜保护海塘、绍兴三江应宿闸拆卸灌浆重建、萧山南沙头篷抢险护岸与丁坝等工程。1949年后,主持拆修重建绍兴宜桥闸等工程。从民国17年起至1971年,除短期间断外,为钱塘江海塘的巩固尽职尽力,几乎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撰有《钱塘江海塘工程》、《修筑绍兴三江闸工程报告》等。
徐焕章
徐焕章(1898~1978),又名启文,义乌人。民国11年(1922)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毕业。先后任浙江省建设厅水利处工程师、浙江省水利局技正、金华江水利工程处副处长兼主任工程师。1949年后,历任金华专署水利顾问工程师、水利局副局长等职。负责兴建婺江上多处防洪、灌溉工程,主持兴建云和瓦窑和遂昌龙潭水电站等。抗日战争胜利后获三等三色水利奖章、胜利勋章。36年建议兴建金华湖海塘水电灌溉工程,并完成初步设计报批,1949年后参与湖海塘工程的施工。此后,为金华江流域各县勘测设计、审查审定中、小型水库,电站,防洪和灌溉工程多处,为治理开发金华江做了大量工作。
何文隆
何文隆(1899~1978),字明进,诸暨人。民国18年(1929)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解放区从事党的工作。1949年后,历任诸暨县人民政府水利办事处主任、副县长、县长等职,并先后兼任县水利指挥部、水利工程指挥部指挥。一贯关心人民疾苦和诸暨水利事业,为解决浦阳江水患,多次会同水利专家、技术人员勘察浦阳江两岸地形和江流水势,倾听群众意见,参与制订浦阳江“上蓄、中分、下泄”的治理规划。1950年起,在抢堵北庄坂堤埂决口,裁直江西湖河弯,拓宽湄池湾江道,兴建高湖、安华、石壁水库、东白排涝渠等关键性工程时,都深入现场,躬亲部署,指挥施工,使工程及时发挥作用。他提出沿山开渠、截排山水的方案,在电力排水工程的配合下,湖畈的内涝灾害,得以有效减轻。采用搞试点、树典型、总结推广的工作方法,在全县先后开展兴建塘库、培修堤埂、开挖渠道等群众性水利工程。他对全县的江流形势和水利工程情况了如指掌,每有汛情,都殚思竭虑,废寝忘食,亲自调度指挥。他的治水业绩在诸暨人民中广为传颂,被誉为“治水龙王”、“人民的好县长”。
吴又新
吴又新(1902~1990),又名式兰,东阳人。民国15年(1926)从河海工科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水利工作。1944年曾到美国考察水利一年,36~38年任水利部防洪司司长。1949年后,历任浙江省水利局副总工程师、副局长,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钱塘江水利工程局局长,钱塘江治理工程局总工程师、副局长,浙江省农业厅、水利厅、水利电力厅副厅长、顾问等职。十分重视钱塘江治理的勘测、研究、规划等基础工作,对工程建设的擘划、部署更是殚思竭虑。50年代初期,面对千疮百孔的钱塘江海塘,分别情况,采用以加固塘基为主的多种技术措施,全面整修加固,保证防洪御潮,安全度汛,排除了杭州四堡、翁家埠一带江岸严重坍退的险情。50年代末,及时按照标本兼治的方针,组织开展稳定河口段江槽的规划设计,自上游向下游,分段分期实施,取得河口段治江围涂的显著成效。对钱塘江上、中游及主要支流的治理,从查勘规划到各项治理洪、涝、旱工程的方案审定、实施、检查,均精心筹划,为浦阳江、曹娥江的洪涝治理和金衢地区的蓄引防旱等水利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马席庆
马席庆(1906~1995),河北定县人。民国20年(1931)毕业于北洋大学后,长期从事水利工程技术工作,37年来浙江参加钱塘江海塘建设。1949年后,历任钱塘江水利工程局设计科科长、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总工程师等职。对浙江水利的规划设计倾注了近乎毕生的精力和智慧,尤其对钱塘江河口的治理,有独到精辟的见解。他认为“缩狭江流,减少潮量以稳定江槽,实为治理钱塘江下游方案中的主要纲领”,并提出“保滩以保塘,生滩以固坦水,缩狭江流,稳定江槽,减少潮量,进占围垦,附带解决航运问题”的方略。还提出了一套规划河线制订原则、河槽断面设计思路、整治工程实施程序,为河口治理规划奠定初步基础,并倡导用密距短坝固滩护岸。通过实践检验,均获显著成效。对浦阳江、曹娥江及其他上、中游支流的治理开发,也根据河流特性,采取不同对策,作出重要贡献。撰有《对钱塘江下游治理的意见》等论著。
沈石如
沈石如(1910~1996),山东文登人。民国25年(1936)毕业于山东曲阜师范学校,27年7月参加民主政府工作,2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十年间,一直在山东胶东区从事党政工作。38年5月随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初任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财经部实业处副处长、浙江省水利局军代表,随即任浙江省水利局、钱塘江水利工程局局长,1953年起历任浙江省农林厅、农业厅、水利厅、水利电力厅副厅长,水利电力厅厅长、水利厅厅长、顾问。长期领导浙江水利工作,对钱塘江的治理开发尤为关切。1949年初期组织领导修复、加固钱塘江海塘,在兼任翁家埠海塘抢修委员会主任委员时,善谋善断,带领员工控制、扭转翁家埠江岸崩坍危及海塘的险情。任职期间,鼓励、支持技术人员提出钱塘江下游稳定江槽,浦阳江及其他支流的防洪治涝、蓄水灌溉等规划、设计。在报批以后,部署、督促实施,为钱塘江的治理开发作出重要贡献。
潘圭绥
潘圭绥(1911~1986),诸暨人。民国22年(1933)毕业于浙江大学。历任国华工程建设公司海宁陈汶港海塘工程所副主任,黄坛口水力发电工程处工程师,新安江水力发电工程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钱塘江治理工程局副总工程师,水利电力部第十二工程局总工程师,水利电力部华东勘测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等职。参与负责承建的陈汶港斜坡式海塘为首次在钱塘江采用大规模机械化施工。对水电站建设,积极改进和完善施工方案,为解决黄坛口水力发电工程施工导流问题,提出采用木笼围堰分期导流的方案,给提前浇筑混凝土坝体创造条件;改进新安江水力发电枢纽大坝钻孔灌浆的施工方案,节约了投资。长期从事水利水电建设的技术领导工作,对钱塘江的治理开发作出积极贡献。
钱 宁
钱宁(1922~1986),杭州人。民国32年(1943)毕业于中央大学,37年获美国衣阿华大学硕士学位,1951年获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渠研究所副所长、清华大学教授等职,并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回国后30多年内,除主要在黄河泥沙问题及治黄方略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外,对我国地域辽阔、类型多样的泥沙问题,也广泛关注。60年代初期,几度来钱塘江河口考察,指导研究工作,把河口河床演变规律和治理原则的研究,提升到理论高度。提出加大山、潮水比值,以降低沙坎高程的治理原则和因势利导、乘淤围涂等治理措施,为河口的治理,排除了争议,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心,并在治江围涂的实际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80年代初,在他的倡导推动下,在我国成立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创办和主编《国际泥沙研究》。一生著、译丰富,除撰成《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学》、《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等多种专著外,还有《钱塘江河口沙坎的近代过程》等论文近百篇。
梁焕木
梁焕木(1928~1996),诸暨人。1949年初,积极投身于家乡的水利建设,1958年参加浙江省水利厅举办的水利技术培训班。学习刻苦钻研,工作成绩突出。1960年被任命为水利工程师,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所聘为特约研究员。1976~1984年任诸暨县水利电力局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副局长。1982年起,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特等劳动模范、水利电力部特等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1984年后,历任征天水库工商联合公司、征天综合开发公司董事长、名誉董事长,1990年被评为高级工程师。长期负责诸暨县浦阳江征天水库及灌区渠系配套建设和管理工作,对工程建设和壮大集体经济作出很大贡献。在以农业水利组组长身分援非时,成绩优异,受到乌干达政府表彰。1995年已知身患重症,仍亲临枫桥江考察,坚持撰成10余万字的《枫桥江治理开发》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