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制】江山市:以水岸线党建联盟推动河长制提档升级的实践
卅二都溪位于钱塘江源头,发源于江西省广丰区东阳乡,汇入江西境内龙溪,流域全长25公里,长期以来,由于河湖利用与保护失衡,河道脏乱、水体黑臭、生态退化等问题急剧凸显,致使周边3万多名居民的生产生活和5000多亩农田灌溉用水受到严重影响。
2014年以来,江山市凤林镇以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为抓手,联合江西省广丰区东阳乡、仙岩镇建立水岸线党建联盟,探索党建助力“一江水、两省治、三镇共享”的治水新模式,发挥红色联盟效应,共同解决两省治水难题。逐步建立边界镇村两级巡河、隐患排查等机制,实现卅二都溪水质从V类水变为Ⅱ类水,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持续改善河湖面貌和水生态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需要各地各部门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各级河长湖长要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决策部署,主动作为、担当尽责,完善务实工作机制,做好跨行政区域河湖的协调衔接,当好河湖管理保护的“领队”,做到守河有责、守河担责、守河尽责。
江山市凤林镇地处浙赣两省交界,与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东阳乡、玉山县仙岩镇毗邻,三地青山相连、一衣带水,一条母亲河卅二都溪横贯东西。该条溪位于钱塘江源头,发源于江西省广丰区东阳乡,汇入江西境内龙溪,流域全长25公里,长期以来,由于河湖利用与保护失衡,河道脏乱、生态退化等问题急剧凸显,成为附近百姓避之不及的黑臭河,致使周边3万多名居民的生产生活和5000多亩农田灌溉用水受到严重影响。
2013年来,江山市各地开展了生猪养殖污染集中整治、砂石资源集中整治、“清三河”运动等“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人力物力不断投入,工作也一项项推进,可境内这条卅二都溪却始终治不干净。特别是一到下雨天,成堆垃圾顺流而下,平时所花的功夫瞬间成了泡影。当时的凤林镇桃源村村级河长主动对接江西省东阳乡龙溪村村干部,希望可以上下游一同治理,治出一江清水来。
为彻底消除治水盲区,破解“下游治,上游看”的尴尬局面,凤林镇主动与临近的江西广丰区东阳乡、仙岩镇对接,提出全面深化河长制湖长制,成立水岸线党建联盟,建立起上下游治水联合会商机制,两省8个村签订了合作协议书,开展深度合作,共享治水红利,共谋乡村振兴。通过联动治水,上下游浙赣村民亲如一家,江西的村支书还给浙江写来了感谢信。赢得了边界区域群众的点赞,得到了浙江省委、衢州市委领导的批示肯定。
凝聚“一个共识”,营造治水氛围。2014年,凤林镇党委借助河长制工作落实,率先与广丰区东阳乡签订了《建立全面友好合作关系协议书》,推动两地联合治水,有效保护了水环境,提升了水生态。
2017年,凤林镇党委将全面友好合作关系扩大到广丰区仙岩镇,制作了治水“一图五单”(治水作战图、水体信息单、问题成因单、治理举措单、销号报结单和深化提升单),还逐步建立了边界镇、村两级干部沟通交流、隐患排查、会商研判等合作机制,并通过召开由边界相关村干部、村民代表参与的座谈会,收集治水意见建议,切实凝聚合作治水共识,营造合作治水氛围。
凤林镇桃源村、东阳乡龙溪村都将治水工作写入了村规民约,与边界水域沿岸村民签订《河道卫生保洁承诺书》,经过规范、整顿,边界水域沿岸居民基本无乱扔垃圾、乱排污水现象,河道保洁从专人保洁转变为全民保洁。
坚持“两个联合”,开展治水行动。坚持从河长制机制建设入手,对三省跨界交叉管理区域和交接点进行共管共治,形成上下游同心、各方参与、齐抓共管的治水生态链。
联合整治水污染。问题在水中,治理在岸上。三地建立了跨界执法大联合机制,围绕生猪养殖、工业排污等污染源开展联合执法整治等攻坚行动,共同打击边界环境违法行为。
关停卅二都溪沿线的104家生猪养殖场,关停搬迁龙溪沿线4家生猪养殖户,从源头上有效控制了污染源。对于规模化程度较好的生猪养殖场,联合执法组要求其通过工程化治理和生态化改造,实现养殖污染“零排放”后,予以保留。广丰东阳乡龙溪村还组织相关人员到我市学习生猪养殖“4+1”监管模式。
位于广丰区东阳乡的华龙化工厂,在江山和广丰境内都设有排污口。利用两地交界,行政监管上的盲点,多年来工厂经常向卅二都溪偷排未经处理的废水,两地百姓反应强烈。两地村级河长多次协商,环保部门开展了20多次跨省联合执法,收集到该企业违法排污的证据,直至关停取缔,彻底消除了凤林镇卅二都溪的污染“痼疾”。
联合保护水环境。凤林镇把横跨两省的卅二都溪纳入8个网格管理,形成“八段八治”良好局面。组建跨省治水队伍9支总计54人,设立“塘小二”和“渠小二”106名,为水体管护全程服务。完成流域游步道等治水项目建设,并对14座库塘进行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此外,三方河长积极对接,2017年召开治水沟通会20次,交办通报会7次,落实镇村互查15次,跨省执法9次。
近年来,龙溪沿岸有私营老板擅自建了一个砂场,存在非法洗砂行为,不仅影响了水环境,还严重损坏道路路面,周边村民意见很大。网格员第一时间将信息上报,反馈到“跨省治水微信群”。凤林镇镇级河长多次与镇村干部前往龙溪村调解,召开沟通协商会议,共同商定限期关停方案,通过联合执法,终于在2017年3月份取缔了这个洗砂场,断绝污染源,再现美丽小河。
几年来,小微水体生态治理、畜禽零排放养殖、垃圾分类进村入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等源自浙江的一系列先进理念和做法,都在龙溪村等地得到了生动实践,村庄面貌从“脏乱差”变成了“绿富美”。
推动“三个发展”,共享治水成果。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在治水美景的基础上,深化信息互通、人员互动、设施互建、产业互补,努力把“水资源”转为“水经济”,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现代农业转型发展。以卅二都溪为主轴双方建立跨区域、山水型休闲农业集聚区,先后建成百亩桃源清水稻蟹种养基地、花山茶叶千亩观光园,龙溪马家柚休闲农业园、龙溪蓝莓采摘体验园等休闲农业项目,中华绒螯蟹、稻米等6项农产品获有机产品认证。
凤林镇立足农业强镇建设,将渔业养殖与水稻种植有机结合,实现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鱼米兼收,已建成稻鱼共生基地4个,面积1000多亩。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500多亩稻鱼虾共生示范区,集农业生产和乡村休闲旅游于一体,对生态种养模式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江西省东阳乡龙溪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全村种植马家柚1000亩,茶叶400多亩,蓝莓1080亩,全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成功摘掉“省级贫困村”贫困帽。
乡村旅游提速发展。以挖掘古建筑文化为切入点,挖掘南坞杨氏宗祠、龙溪祝氏宗祠以及文昌阁、江浙社、水仙阁等旅游资源,创建龙溪4A景区,南坞3A景区,新增南坞、官田等民宿28家。融入江山江郎山5A级风景区,推出江郎山—龙溪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5万多人。东阳乡龙溪村通过治水改善了村庄环境,村内4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游客众多,2019年游客量已突破4万人次。
2018年,卅二都溪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总投资22亿余元江山港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全面铺开,其中包括卅二都溪的景观提升和打造。通过镇级河长的积极对接,项目中新增的6.6米荷西堰坝、卅二都堰坝、洗衣埠头及其他便民设施,现已投入建设,计划于今年5月底完工。
文化交流融合发展。凤林镇以“南坞三月三民俗文化节”为平台,邀请东阳乡和仙岩镇参加并共同签订《浙赣边界文化交流合作协议》,打响边界文化品牌。把治安维护、交通执法、森林消防等方面业务纳入合作范围,通过联合治水寻找双方乡村振兴中更多的着力点、契合点。
江山市凤林镇探索党建助力“一江水、两省治、三镇共享”的跨省治水案例,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激活治水新活力,解决浙赣两省治水难题。
利用“党委+支部”,敢于创新机制。凤林镇党委与江西省广丰区东阳乡、玉山县仙岩镇党委缔结为“水岸线党建联盟乡镇”,共同签订《全面友好合作关系协议书》和《剿灭劣V类水体合作协议书》,携手编制《边界区域休闲农业带发展规划》。探索出“联合抓、全域控、协作建”的跨省联合治水新模式,实现河道统筹管理,边界区域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卅二都溪的水质从劣Ⅴ类提升到Ⅱ类,确保一江清水送钱塘。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凤林镇与东阳乡利用“跨境治水”机制,成立省际战疫党建联盟,通过“党建+战疫”实现两省携手共克时艰。截至目前,凤林镇未发生一起邻省输入性病例和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利用“党员+网格员”,敢于铁拳治理。以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为契机,把治水能力作为干部考察任用“硬杠杆”。结合“96345党员志愿服务”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将沿线村纳入八个网格,形成八段八治、村村接力的良好氛围。落实治水工作“晒比争”考核办法,对26个水体清单进行量化排名,已有4名渠塘长因末位排名被约谈,对3名表现不合格的渠塘长和3名群众不满意的保洁员进行撤换调整。在河道治理中建立了联合会商机制,开展联合巡河、联合保洁,提倡每位河长多走“1公里”,打通区域联合治水最后“1纳米”,实现浙赣三地联防联控,共绘生态发展蓝图。
利用“洋教授+土专家”,敢于发展共享。深入挖掘本地人才资源,通过“引进来”“育起来”“走出去”相结合,将人才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治水效能。与浙江高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学校每年定期送教下乡,传播新知识、新理念。建立三镇水利员信息库,充分挖掘熟悉边界水脉特征的土专家,对跨界溪流和源头库塘逆向追溯,理清边界水体特征。实施乡村振兴计划,帮助退伍军人、党员、种养殖能手致富,让治水成为美丽经济发展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