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制】天台县:推行“十米河长”打赢小微水体源头攻坚战

发布日期:2020-06-02

小微水体,是打通全域治水“毛细血管”不可缺少的一环。随着多年来“五水共治”工作的深入,天台河道水质越来越好,山清水秀的镇村环境更是吸引了大量游客,但一些不起眼的小微水体却成为了治水盲区,容易被大家所忽视。“十米河长”们被要求每天至少巡河1-2次,负责各家周边10米范围内的沟渠和池塘的整治工作。治理小微水体,有了“十米河长”的加入,不仅就近发挥了村民、业主的监管作用,还能带动游客和群众,共同为治水出力。

近年来,天台县将河长体系延伸至沟、渠、塘等小微水体,由党员、干部按照“房前屋后、就近就便”和有利于管理的原则,带头认领十米长的小微水体,确保全县每条河道、每个水体、每个时段有人管。

天台县把“治水剿劣”作为检验新任村社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的第一关,一经当选,马上就干,发动万名党员争当“十米河长”,全面推进小微水体整治。截至目前,天台县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始丰溪天台—临海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十米一河长,包干打“巷战”。以“不让一滴污水流经房前屋后”为目标,按照就近就便、利于管理的原则,由村干部带头,确定1名有精力、有能力、有毅力、热心治水工作的党员带头认领十米长的小微水体,将治水责任化整为零,分解到人到米。

目前,已将全县首批排查出的1597口塘、447条坑渠、79条小沟、175条小溪、57个小水库,确定了近万名村党员干部担任“十米河长”,让村党员干部带头打好治水“巷战”。如,该县石梁镇聘请党员农家乐业主带头担任“十米河长”,承诺带头不向沟渠、池塘和河道违规排污、倾倒泔水,负责治理农家乐周边的小微水体,带动了全镇的农家乐经营户都参与治水。

建立“十米河长”一周一巡查机制,要求围绕有无明显污泥、颜色是否异常、是否有新增入河排污口等八方面内容,每周对责任水体巡查不少于一次,并及时准确记录河长巡查日志,巡查中发现垃圾、污染等问题,能处理的当场处理,不能处理的及时报告上级治水办。

一水体一战术,签订军令状。对摸排出来的每一个劣V类小微水体,各乡镇(街道)组成“问诊小组”,逐一分析原因,逐一制定整治方案,建立“一水体一策”,列出整改“药方”,明确整改时间。

要求新一届村(社区)两委在竞选时将本村剿灭小微水体的劣V类水列入届期履职内容,并签定履职承诺书,分头认领辖区重点整治区域,并在换届竞职演说中公开承诺,在治污水的赛场上“赛马选马”。如,洪畴镇大一村将“完成镇前溪整治”等5项治水工程作为新一届村两委届期目标,让候选人围绕整治目标开展竞职演说。

目前,全县 7051名村两委候选人(自荐人)全部进行了治污水的公开承诺。组织党员开展“一句话”治水承诺,要求做到带头开展治水志愿服务、带头引导亲朋好友参与治水剿劣等,并将其履诺践诺情况作为每位“党员先锋指数”考评和“党性体检”的重要指标。

一村一治水办,合力抓督战。在全县612个村(社区)建立在“十米河长制”办公室,主任由党组织书记担任,成员由村(社区)两委、群团组织负责人组成。

村社治水办作为配套组织,由村(居)民代表会议推选产生,负责综合统筹村级河长工作,抓好治水责任的落实。在每一个小微水体显著位置设立公示牌,将水体名称、水体位置、水体长度(面积)、年度治理措施、“十米河长”姓名、联系方式、县乡两级举报电话等内容进行公示,并对“十米河长”的工作进行督查和考评。

建立“一月一擂台”机制,按照无违法排污、无集中漂浮物、无垃圾渣土、无明显臭味、无违章建筑物的“五无”标准,对各小微水体治理结果开展评比,每月排名,结果在各乡镇(街道)范围内进行通报。

同时,充分发挥各村治水办的领导协调作用,发动群众开展“随手拍、随手捡、随手护”等活动,当好“河大嫂”“河小二”“护水义工”,共同做好水体保护、文明劝导等工作,画大治污剿劣的“同心圆”。如,赤城街道由各村治水办牵头,成立了河道治理群众监督委员会和11支党群志愿护水队,共同做好辖区小微水体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