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制】德清县:河湖长效管护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日期:2020-06-15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给德清县域河流和湖泊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干扰和破坏,河湖管理保护压力大、生态与经济发展之间不平衡等矛盾困扰着基层治水人。初期河湖治理成效,伴随着水体反弹、小微河道治理难以维系等问题,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对生态环境的威胁日益加大。

为防止治理后的水体反弹,提高河湖综合管理水平,德清县数次开创全国之先河,率先提出“生态绿币”、河湖健康体检等多项治水举措,破解河湖长效管护难题,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20年是“两山”理念发表15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也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今年3月30日,习近平在浙江安吉县考察时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确保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经济发展的和谐。河湖长效管护机制是河(湖)长制工作健康发展的关键,构建以“生态绿币”与河湖健康体检为主导的河湖长效管护机制,是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的重要保障。

德清县地处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西部,全县境内共有大小河道1211条、总长1706公里,水库山塘260座,圩区76个,小池塘、小沟渠、浜兜、零星湿地等小微水体2300多个,水域面积79.9平方公里。宋代诗人葛应龙曾在《左顾亭记》中道:“县因溪而尚其清,溪亦因人而增其美,故号德清”,德清便因水得名、因水而兴。

以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家居三大产业主导的德清,地理信息、人工智能、通航制造等新经济产业不断壮大,先后多次入选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县域总面积93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4万,常住人口65万。

上世纪80年代末,德清旅游经济发展,传统产业亟待转型升级,一度出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失衡的局面。根据调查显示,河湖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河湖水质受到威胁。工业废水偷排、漏排污染河道现象突出。2013年以前,监测断面Ⅲ类水以上比例只有29.4%,Ⅴ类水和劣Ⅴ类达到37.5%;二是为了片面追求高产出,渔业养殖多采用高密度养殖,养殖尾水的直接排放导致河道经常爆发蓝绿藻,河道水质变差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群众对水质改善的愿望十分强烈。河湖生态功能退化,使得溪清岸美的场景一度隐退。德清县自全面实行河(湖)长制以来,统筹工作部署,明确河(湖)长职责,落实属地责任和部门责任,使我县河(湖)长制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但随着河湖治理时间跨度长,部分河(湖)长存在思想松懈、形式主义等现象,影响着河(湖)长制工作的健康发展。河湖治理非一日之功,既要治本治源,又要美水兴水,迫切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来管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德清是践行“两山”理念的样板地、模范生,坚持“争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以河湖生态治理倒逼淘汰落后产能,切实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与高质量绿色发展。

德清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坚持从德清河湖现状条件和长效管护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探索生态绿币与全民治水的绿币生态圈,引导公众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同时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河湖健康体检,深入推进水质安全管理,积极稳妥推进生态修复,巩固提升水质、保护河湖堤岸,集中力量推进德清幸福河湖建设。

德清县为加强河湖长效管护,一手抓“生态绿币”激励举措,营造全民参与治水的氛围,实现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一手将河湖健康体检项目作为全面提升德清水环境的科学支撑,不断补齐水环境治理短板。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绿币生态圈,实现善于放。德清县持续弘扬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倡导绿色生活实践,充分把握“先试点、后推广”的工作思路,2018年德清县为拓展“生态绿币”应用,启用了全省首创的公众参与治水便捷通道——公众护水平台,任何人通过扫二维码都可以成为民间“河长”、“渠长”、“塘长”,通过“抢单”完成巡河任务或将水环境问题反馈到该平台,都能获得一定“生态绿币”作为奖励。截至目前,全县平台注册人数已累计突破53000余人,使用率达到53.09%。

德清县不断总结经验、发挥先发优势,探索打造参与方式更灵活、绿色服务更快捷、绿色行为更多元、参与主体更广泛、奖励方式更有效的绿币生态圈,基本形成了“1+N”的生态绿币机制,“1”是“我德清”数字生活平台,“N”是村居绿币生态圈、镇街生态绿币、民宿生态房券三种模式。

在微信小程序上建立“我德清”数字生活平台。通过垃圾分类、美丽庭院、我要巡河、我要巡街、志愿行、公共服务等绿色活动的开展,创新绿币产生、消费机制,以绿币的形式对市民的文明行为给予奖励,通过绿币积分商城兑换消费,实现绿币从产生、流通、消费的良性循环。

村居绿币生态圈助力乡村治理。率先启动“生态绿币机制”示范点建设,结合垃圾分类、“五水共治”、美丽家园、绿色消费等多项工作,对全体村民绿色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并奖励“生态绿币”,特别是发动村民小组长、党员做好美丽家园日常巡检、参与公益服务等,引导村民向典型示范看齐,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探索打造整村全员参与、有生命力的“生态绿币机制”生态圈。

镇街绿币基金助力环境保护。在首创“护水e站”基础上,更新升级成“公众护水平台”,尝试建立“生态绿币基金”账户,从“护水平台”+“生态绿币”、“企业冠名”+“生态绿币”、“社会治理”+“生态绿币”三个角度出发,将群众的治水热情转换成可量化的实际收益,鼓励企业和居民参与宣传水知识、水文化,加强对水资源、水生态的保护,开启长效管护新模式。

民宿生态房券助力产业发展。联合旅游度假区,将18种绿色行为列在一个清单上面,游客入住时就会向他们介绍清单内容,他们可以通过清单上所列的项目赚取绿币,累计的绿币可用于兑换民宿提供的个性化实体物品,或者民宿生态房券。形成覆盖整个县内的,完整的绿币生态圈所构成的“面”。

开展精细化美丽河湖健康体检,实现敢于收。德清县首批选取200条美丽河湖作为体检对象,以基础、水文、水质、生态、管理、病史等六大类18个指标对河湖进行全面体检,让水体健康状况量化显示。

“问诊”,进行“专业化”知病查源。如何对河湖进行“望、闻、问、切”?德清县全面收集河湖属性的基础资料、历史管护档案,对河湖的各种污染病变、治理措施和水生态修复履历深入了解。同时引进第三方评测机构开始对河湖水体指标进行实地踏勘,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设置和定量评分机制,综合单项指标测定结果逐级加权综合评分、测定值与参考状况或预期目标差异性大小等因素,精准地给予河湖“健康、亚健康、不健康”的体检报告,开出“诊断结果”。

“配药”,提出“个性化”治疗方案。河湖健康体检结果出来了,摆在各级河湖长面前的难题是如何给出治疗方案。县河长办将体检档案统一汇总,依据健康报告的指标数据、诊断结果以及第三方给出的专业建议,告知各级河湖长其所负责河湖的实际健康状态和存在短板,会同相关部门、镇(街道)河湖长,科学制定河湖生态修复、提升岸坡完整度和利用率、强化污染隐患监管等系列方案,并指明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因河施策,精准治理。德清县根据体检情况,综合河长制平台、公众护水平台、水行德清、河湖健康体检等子系统数据应用,在平台上以“绿色、橙色、红色”生成系统“雷达图”,同时以地理信息一张图平台为基础,提供数据浏览、查询和管理功能。

“治病”,进行“全方位”河湖治理。德清县坚持以水岸同治的思路不断加大污染源头治理力度,延伸河湖健康体检成效,实施“一把扫帚扫到底”。一是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通过全面规范完善雨污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探索推行“一企一表一测一阀”和企业排污“奖优罚劣”机制,“三管齐下”把住污水排放总量及浓度“总开关”,倒逼企业由他律向自律转变;二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在全国率先实施养殖尾水全域治理模式,根据养殖需要设置“四池三坝”“四池两坝”尾水处理设施,全县完成治理18.9万亩,开启了淡水鱼绿色生态养殖的新路径;三是健全污水管网、合流管网、老旧管网“三张网”。全县累计建成城镇污水管网749公里、污水处理厂10家,城市污水处理率超97%。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首创涵盖县、镇、村、农户及第三方“五位一体”的长效运维管理模式,累计投入4.25亿元,农户受益率达90%以上。

全民参与,不断增强公众绿色生活的内生动力。新时代,青山绿水的生态文明观,是引领全社会走向绿色发展的理论之基。建立健全全社会参与机制,将人民群众对幸福河湖建设的认同感、参与度和获得感逐步纳入日常生活行为中,在全社会形成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绿币生态圈,让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共享幸福河湖建设的成果,全力实现幸福河湖建设。德清县创新“生态绿币”机制,以水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以及民宿经济低碳环保为突破口,不断激发群众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在全县范围营造了一种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用一枚小小的“绿币”,撬动了群众的生态自觉意识。

科学分析,逐步拓展河湖系统保护的外向支援。河湖是最重要的地表水体,是关系百姓生活、地区发展最重要水资源。开展河湖健康体检是对河湖生态系统、社会服务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协调性进行评估,系统的描述河湖健康状况,准确反映河湖健康变化趋势,是掌握水资源动态变化的重要依据。德清县河湖众多、水系串联,河湖作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承担着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丰富休闲旅游等功能。创新河湖健康“一年一检”,形成“一河一档”,实现河湖健康状态“看得见、说得出、讲得明、记得住”,有利于开展河湖系统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维护河湖健康生命、保障河湖系统所提供的生态环境能够满足和维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两手抓、两手赢,长效管护机制助推河湖治理新模式。保护河湖水生态环境,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德清县充分认识水问题治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深入把握水治理过程的长期性和阶段性,以区域为整体,统筹“生态绿币”与河湖健康体检两措并举,制定治理规划技术方案,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创新群众参与幸福河湖治理新模式,把生活、生产、生态三方面结合起来,让治水管水的成效长期巩固、长久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