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河湖】缙云:山乡告别靠天水 前路奔向“绿富美”
缙云县前路乡是典型的山区乡,15个自然村的万余名村民依山而居。区域内山清水秀,村民们享受着大自然好山好水的馈赠,却长期处于“靠天吃水”的状态。
在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攻坚战打响后,当地村民不仅喝上了放心水,更通过该工程实现了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生态建设的协同发力,农村饮水工程“灌溉”出了更多成效。
靠天吃水 喝水问题成为“心病”
由于自然条件制约,前路乡饮用水水源均直接来自山塘、水库和溪流堰坝,基本上是单村分散式供水,且净水设施及消毒设施简易,水质、水量难以保障。
水口村,就是“靠天吃水”的村子。“我们叫水口村,实际上以前经常没水喝,叫‘水口’只是先人们的美好愿望。”水口村村主任俞有粮说,当地天然水质含氟量偏高,人长期喝这种水会让牙齿变黄,所以有人调侃:一看到“满嘴黄牙”的,一定是水口村的人。
近年来,当地村民们纷纷种起了茭白、茶叶等经济作物,钱包鼓起来了,但经济作物与人“抢水”喝、种植经济作物与保护水源地冲突等矛盾日益突出。
“饮用水问题也催生出了许多社会矛盾,如村与村之间就曾为争夺水资源引发冲突。” 前路乡党委书记朱剑说,这不仅仅是饮用水问题,而且关系到村集体发展模式的选择、全乡民心的向背,对基层干部治理能力也是考验。
一体化供水 破除分散取水痼疾
在浙江省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的号角吹响后,瞄准“城乡同质、县级统管”的目标,缙云县县乡两级干部结合实际,决定统筹全乡水资源使用及调度,以此为支点撬动“水经济”,助力美丽乡村腾飞。
破除长久以来各村“划山而治”、分散取水的传统,实现跨区域引水、统一供水,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朱剑说,“大集村内原有洪坑岭水库,是一个功能以发电为主的国有水库。全盘考虑后,我们将洪坑岭水库作为主水源地,这个水库库容有48万立方米,基本满足全乡的饮用水需求。”同时,当地在该水库附近选址建设前路水厂,实行联网供水,确保全乡各村能喝上水质良好、水量充足的水。
然而,除旧立新常常会面临阻力,尤其是村民习惯了免费用水。“都是从山上接的水,凭什么收钱?”得知今后要收取水费,不少村民犯起了嘀咕。还有些村民担心供水量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怎么办?当然是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宣传水资源国有,宣传建设农村饮水工程的各种好处。”朱剑说,通过当地干部的努力,最终得到了村民们的理解支持。在前路乡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前路乡饮用水集中供水项目高票通过,成为前路乡政府2019年度民生实事项目之一。
面对260万元左右的建设资金缺口,前路乡利用当地热心公益、创业奉献的“慕义”传统,向乡贤筹集资金。
2019年11月,总投资1 440余万元的前路乡农村饮用水工程在村民们的欢呼声中正式完工。在标准化管理下,前路水厂配套的消杀设备、蓄水池以及管理用房一应俱全。
甘泉入户 “灌溉”美丽成效
结束一天的春播春种后到家,一打开水龙头,就有安全干净的自来水哗哗流出,水口村村民多年来“喝好水”的愿望,如今成为了现实。
此外,当地逐村逐户推广智能化水表,用水按每吨1元的标准推行“先收费后使用”,村民们节约用水的意识得以增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良好风尚逐渐形成。
在“区域统筹、一网多乡”的思路指导下,前路乡最大限度实现水资源共享和效益互惠,利用管网延伸为临近的壶镇镇3个自然村供应优质水,约14000人的喝水问题得到了解决。
一泓“清泉”流进村民家,更“灌溉”出了美丽经济,推动了乡村振兴,绘出一幅幅强村富民的美丽画卷。
“水经济”盘活了之后,农饮水工程的一部分经营性收入用来“反哺”村集体。根据测算,每村每年可额外获得约6万元的收入。
农村饮水工程实施后,前路乡生活用水与农业灌溉用水得以分离,原有作为饮用水水源的10个山塘水库近20万立方米水资源得到了释放。这样一来,全乡4 000亩的茭白、高山水稻等作物种植有了基本自足的天然水源。有了资金和水源保障之后,当地开始大规模流转农村闲置土地,集中6 000余亩山地开垦梯田,走上了“生态种植+旅游”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