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河湖】浦江:一江翠色在浙江,治水重塑新篇章
2020年1月26日,大年初二,中央十台科教频道播放了《中国影像方志》第440篇——浙江浦江篇。浦江篇以声音、图像方式,生动记录、展现了浦江县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它以唐代诗人李白咏浦江母亲河浦阳江“涛落浙江秋,沙明浦阳月。今游方厌楚,昨梦先归越” 开篇,又以当代人永不言弃的治水精神重塑的一江翠色作结,通篇蕴含着大量的水元素。
在第二章历史记中,记录了浦阳江首次文献记载:《水经注 渐江水》“柯水疑即江也。又东北径与永兴县东与浙江合,谓之浦阳江也。”浦阳江曾是东南三大江之一。又称浦阳汭、浣江,为钱塘江一级支流,河长150公里,流域面积3452平方公里。
浦阳江发源于浦江县花桥乡源头村,在浦江境内长49公里,流域面积518平方公里,东流经花桥入通济桥水库,再东流经浦江县城至黄宅折东北流至白马桥入安华水库,至闻堰小砾山,从右岸汇入钱塘江。
在历史上,浦阳江曾经由临浦、麻溪经绍兴钱清,至三江入海。由于泥沙堵塞,下流不畅,元末明初,河水在碛堰山口分流。明中期对浦阳江进行了改道,“筑麻溪,开碛堰,导浦阳江水入浙江(钱塘江)”,建起了临浦坝,拦断了西小江与浦阳江,凿通了碛堰山口,浦阳江逐渐改由现代河道进入钱塘江。
浦阳江素有“小黄河”之称,水灾不断,浦江人一直试着治理浦阳江,兴利除弊。古时候人以砂砾石堆筑防洪堤,以篾笼装鹅卵石,建丁坝保护农田;民国时期曾有两次修复江堤活动,终因“工程浩大,需费不赀,又非短期所可济事”而不了了之。自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系统治理浦阳江。
1958年在浦阳江出山区段建起了中型水库通济桥水库,为综合治理浦阳江奠定了基础。
1965年-2008年,先后开展了三次较大规模的系统治理。2013年,浦阳江又打响了全省“五水共治”第一枪,投资5亿元治理河道67.8公里、修筑堤防71.36公里、堰坝59座,建设生态廊道38公里,水库除险加固6座,山塘整治60座,全面提升了“上蓄、中防、下排”能力,使城镇防洪能力提升到50年一遇,农村提升到20年一遇,全流域形成了20年一遇的防洪闭合圈,在解决了防洪、排涝、灌溉等大问题同时,浦阳江的水量水质、人文景观、生态环境、文化传承均得到极大提升。
如今的浦阳江恢复了原有的水清岸绿,在浦阳江畔随处可以看到白鹭在水边漫步,也吸引着周边居民过来休闲娱乐,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构建“浦江治水新精神”,浦阳江已经成为浦江人民的“幸福河”。
鹤塘为浦江记载最早的水利工程,相传在五代时即有西川吴氏来居其旁,至今已有1050年,且至今仍在发挥水利作用。清康熙《浦江县志》记载:鹤塘 “灌田二千余亩,不知何代开筑,五代时有西川吴氏来旁居其旁”。《嘉靖浦江志略》记载:县东南一十五里曰鹤塘。道经谓双鹤自塘心戾天,因名。广袤数里,可注田二千亩。今属义门郑氏。
鹤塘在1955年4月进行了扩建,是浦江第一座小(1)水库,称岳塘水库(在浦江话中,“鹤”与“岳”同音),总库容13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040亩。
除岳塘外,浦江最有名的当属“三湖”。“三湖”指东湖塘、椒湖塘与西湖塘,时位于浦江县通化乡,今属兰溪市梅江镇。钱遹是浦江历史上的名人,官至工部尚书。北宋天圣初(1023~1032),钱尚书的太公钱侃,带头在其家附近修建东湖塘。大观二年(1108),钱遹修筑东湖,并筑西湖,东湖在县西南三十五里,西湖在县西南四十里。政和元年(1111),钱遹筑堤,名椒湖,在县南三十五里,时称“三湖”,可灌溉田地15里,闻名乡里。
据考证,明洪武二十四年(1412),全县水塘面积16805亩;清雍正四年(1726),全县水塘面积17227.5亩。2020年,浦江县开展了全县水域面积调查,从调查统计来看,目前浦江水域面积为30平方公里,其中水库、山塘、池塘的水域面积为16.7平方公里,计250751亩,为明清时期的15倍。
“禁堰碑”为清末宣统时期的石碑,距今110年左右,是浦江古人重视水利、保护水利的重要见证,碑高120厘米、宽55厘米、厚17厘米。碑文如下:“禁为双溪三源全赖堰坝蓄水以溉田稻因为立禁谷雨以后立秋以前不准顺放柴薪竹木以固堰坝而保田稻毋违特谕。”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但在以前,浦江山区有利用水力顺放木头的传统,在发大洪水时,把堆在岸边的树木推入水中,任其漂流到下游,再在下游捞起。顺水放木,虽节省了木材运输的人力,却容易破坏沿线的堤防堰坝。以前没有水库,没有电灌,农田用水依靠陂堰引水。俗语道“清明撒谷子,谷雨忙耕田”,“秋前三天不割稻,秋后三日割不了” 从谷雨至立秋正是单季稻用水期,一旦堰坝冲垮,全年收成无望。
浦江古人非常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与保护。明嘉靖浦江知县毛凤韶劝谕乡民要大兴水利,并作《筑塘解》:嘉靖乙酉春三月,聚峰毛子循行于邑中,则召诸父老,告之曰:尝闻之矣,救荒夫他奇策,不如讲求水利。惟邑负大山,山险地狭,土壤硗瘠,民业不振,天时一不至,即告旱叹,水利尤所当讲也。历考之,域中无大水可凿引,灌溉则莫如修陂塘而已。试为尔筹之,田为近溪涧者,依溪涧开沟渠以灌注,有壅塞者启之,有阻夺专利及立碓磨自便者,命改之,不从告拟法。田无溪堰者,则为塘,如田五亩相连,则将上一亩筑塘。田散落,则每丘筑一小塘,大约以十分为率将二三分为之。积四时之水,为一时之用,何忧于旱。父老曰:恐伤田。毛子曰:田有塘则永有秋,粪多力勤所利足以补所伤矣。若惜田不为塘使,终不旱则可,旱则并弃之矣。父老曰:侯之言是也,恐土无所归。毛子曰:高起塘塍而坚筑之,仍加筑各田之塍,务高厚,虽少占田不当恤,则土分矣。老农云,种田先做塍,种地先做沟。余见尔民田塍侵甚薄,水才入即渗出矣,何怪乎田之易涸,岁之不登也。父老曰:侯之言是也,上以足国税,下以足吾私,敢不勉图,请托之木以告未谕者。毛子曰:可。遂书而刻之,名筑塘解。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自古至今都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态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浦江“嵩溪乡村灌溉工程体系”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活动正在有条不紊开展着,希望通过挖掘古人的水利智慧,向世界展示浦江的万年稻作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