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由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中心、绿色浙江、杭州市西湖区主办的2010-2020“同一条钱塘江”公众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十年盘点暨表彰会在杭举行。
2020年,“同一条钱塘江”志愿服务行动已经坚持十年。今年,“同一条钱塘江”志愿服务项目成为中央文明委15个基层联系点项目之一,并荣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赛金奖。活动现场,首度颁发了“同一条钱塘江”志愿服务行动“行动功勋”。“记忆、守护,汇聚、色彩、同行”,五个关键词,讲述了“同一条钱塘江”十年的成长历程。
十年前,时任浙江省钱塘江管理局局长的徐有成接待了绿色浙江会长、浙江大学教师阮俊华,以及刚刚从浙江省国土资源厅退休的孙耀琴,成就了“同一条钱塘江”后来的故事。三位创始人回顾了“同一条钱塘江”的源起与活动历程中的感人故事。钱塘江护水老人汪耀祥的故事让人动容,他一生奉献环保,在钱塘江畔竖立了“钱塘第一护江碑”。2011年因肺癌去世之前,让他心心念念的仍是这份未竟的事业。生命有尽头,星火永不坠落,十年间,有更多的人将这份美好的愿景扛在了肩头。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大二学生冯逸暄受邀为“同一条钱塘江”志愿服务行动创始人颁发功勋杯。她正是站在护水碑前和汪耀祥老人合影的小姑娘,当时正就读采荷二小三年级的她,写下了护水碑的碑文——“请不要向钱塘江扔垃圾,那是母亲河的笑脸”。十年过去,当年的小姑娘已经长大,成为燎原的星星之火。
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中心党委委员、人事部主任胡乃利也为冯逸暄送上功勋杯。他说,感谢像冯逸暄这样的青年志愿者,十年来肩并肩为保护钱塘江母亲河而努力,也希望更多的青少年能参与进来,像种子一样和“同一条钱塘江”一起成长。
十年间,无数的志愿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横跨各个年龄段,共同为了保护水环境而努力。杭州市西湖区治水办专职副主任陈建讲述了西湖区从2014年到现在,通过“污水零直排”和“美丽河湖”创建带来的水环境面貌的巨大改善。杭州高级中学副校长李王萍讲述了钱塘江畔杭高莘莘学子与钱塘江的亲水故事。老一辈环境教育工作者、杭州中策职业学校老师戚志坚,60后钱塘江护水者董政,70后环境观察员、西湖环境集团的袁国庆,80后地理教师、杭州高级中学的叶琴,90后大学生环保志愿者、浙江大学紫领人才俱乐部的戴言治同学跨年代同框,跨越50多年的他们共同分享护水故事。14个小河长优秀社团也作为守护钱塘江的00后、10后代表上台领奖。
钱塘的守护离不开上下游的共同努力。活动现场,三双紧握的手表达了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的决心。他们是来自钱塘江源头、安徽省休宁县鹤城乡党委书记江向荣,钱塘江中游、三江交汇处的建德市梅城镇党委委员朱锐,钱塘江下游、杭州市西湖区双浦镇副镇长徐伟。钱塘江哺育了两岸人民,也为两岸的发展注入了动力,为上下游的联通架起了桥梁。三位中下游的代表讲述了钱塘江在乡镇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欢迎志愿者们到钱塘江上中下游走访。
说起“同一条钱塘江”志愿服务行动中最绚丽的色彩,那莫过于钱塘江彩绘海塘。这条绵延11.4公里的彩绘海塘,包含2192幅以“保护钱塘江”为主题的作品,凝聚着6万多名来自30多个国家志愿者的美好祝福,是全世界最长的海塘彩绘作品。十年来,除了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中心、绿色浙江外,海塘彩绘活动得到沿岸各级政府、各个企事业单位、学校的大力支持。学军小学十年来从未缺席彩绘活动;杭州双枪通过义卖为海塘彩绘筹集资金;杭州崇文实验学校是海塘彩绘项目启动的所在学校,彩绘活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崇文学子;中国美院、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学子们一届一届传承接力,拿起手中的画笔在海塘上描绘靓丽风景,通过“美”更好地守护钱塘江。活动现场,他们站上领奖台,接受谢意和领取他们的功勋杯。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同行”,既是同行业,又是同行动。来自杭州市渔业执法大队、杭州市水上救生协会、温州市同行社会工作事务所的代表们纷纷发表感言,分享与“同一条钱塘江”志愿服务行动的故事,并表示将立足行业,继续参与推动活动项目。
“同一条钱塘江”公益志愿行动,旨在引导公众紧密与钱塘江的情感联系,倡导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理念,发动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参与母亲河钱塘江的保护志愿服务。十年的“同一条钱塘江”,打造了一个广泛参与、志愿引导、生态保护、科普教育、文化传承为核心的品牌公益行动。活动累计参与总人数达9万多人,志愿者约6万人,2020年实施的“绿水币”公众护水机制在钱塘江流域已注册30万人。十年的“同一条钱塘江”,成果丰硕。流域省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1%,比2013年提升26.3个百分点。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网、浙江日报、浙江卫视等上百家中央及省级媒体对系列活动进行了广泛报道。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牢记公益初心,不停步,勇向前,做守护母亲河、逐梦幸福河的践行者。